“通胀承受力”下降 货币政策应适度
时间:09-07-23 来源:世纪海翔
“通胀承受力”下降 货币政策应适度
近日,中国央行在年中工作会上,就下半年的工作议程,提出要继续实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而且“既要保经济增长,又要防通货膨胀”。央行的这一表述首次将“防通胀”列入近期目标,给市场传递强烈信号,被认为是央行即将适度调整实则“极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不过央行有关新闻负责人回应说,该会议属于座谈性质。对于“座谈性质”的年中工作会议的研究部署,是否代表了政策转向信号,显然目前仍然存有疑问。
中国依然用官方编制发布的CPI作为判断通胀通缩的标准。今年上半年CPI持续负增长被认为是通缩的证据。中国今年的目标是以4万亿投资和天量信贷拉动GDP增长达到8%,并把CPI设定在4%以内。
不过,CPI是一个相对于去年价格变化的同比概念,而2008年上半年正是中国上一轮物价上涨和全球商品通货膨胀最严重的时期,那时CPI同比增长接近8%,如果没有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和全球大宗商品价格的猛烈下跌,2008全年的通胀控制目标根本很难实现。那么,在2008年上半年物价出现历史性高涨的背景下,今年上半年的CPI如果一定要求为正,就意味着我们要遭遇比2008年最严重通胀期时还要高的物价。但今年的国内居民收入,显然都不可能支撑一个比2008年上半年还要高的物价水平。
以不久前深圳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最新发布的工资指导价为例,今年的普遍工资水平比2008年出现了明显下降,例如去年工资水平最高的金融行业从原来7785元/月下降为5300元/月,降幅30%;平均月薪2750元/月,比上年度也下降了3.8%。可见,今年居民真实收入水平的下降也显示了应该以一个较低的物价与之匹配,否则就会发生社会对通胀承受力的急剧下降问题。
今年从第一季度开始,中国CPI的月度环比就已经为正,并且在第二季度继续持续正值,这就已经说明了中国并不是处在所谓通缩的经济环境中。2008年上半年畸高的基数,让今年上半年的CPI同比指标丧失了一些参考意义。
中国社会能够承受多高数值的CPI?如果机械式的把它解读为4%, 就会让依此而定的政策实施遭遇各种困境。首先是我们的政策效果的时滞问题。如果CPI急剧上升真实发生,随之而后的政府出台紧缩性政策,但政策发生效用有一个滞后性,从而形成“滞后的调控”。此外在现有CPI的统计中,占居民家庭消费超过40%的住房消费不计入其内,则4%的CPI代表的通胀程度,和中国城镇居民真实遭遇的通胀程度,有不小的距离。按现有的CPI统计方法行事,明显高估了中国的通胀承受力。
更关键的是,一个社会对收入上涨、消费需求上涨带来的通胀承受力,与对由投资和货币超发拉动的通胀的承受力,是完全不同的。一个由居民收入和消费需求增加带动的物价上涨,对社会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是相对稳定的,国民福利也是随着物价上涨逐渐递增的。但是,对一个由投资和货币超发拉动的通货膨胀,当其所处的真实经济环境又是多数企业利润下滑、居民收入仍在下跌(不排除房地产、金融等行业在货币超发过程中获得收入增长,但少数人的收入增长不足以支撑整体性消费),那么这个通货膨胀,就是社会稳定无法承受的。2009年上半年,中国的整体经济增长中,根据国家统计局的统计,投资贡献占87.6%,消费贡献占53.4%,出口贡献是负41%。但是,消费统计中,不但照常包含了政府和企业消费,还把过去统计在投资口径的房地产也纳进来,大致占比10%。否则,投资对上半年的贡献占比将达到97%还多。我们认为,今年乃至明年中国社会对通胀的承受度远远小于2008年。
摘自—21世纪经济报道
上一篇 | 下一篇 |
---|---|
让国家利益更具普惠性 | 潘石屹为什么抢不着土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