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文化VS微博文化
时间:12-02-06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博客文化VS微博文化
“方韩微博之争”之前口水战大都局限于BBS或两人隔空在媒体上互掐,但新的传播形式将此次争论放大到立体形式,成为新媒体、传统媒体以及网民集体互动的产物,个人彼此争夺话语权以及传播平台的竞争形成新的舆论状态。
此次质疑韩寒的并不是那些批评他观点的人,且大部分人在麦田抛出“人造韩寒”之时认为只是场闹剧。真正引起公众质疑的是韩寒对质疑的反应,他以辱骂回击并悬赏,进而提告,刺激了一场网友自发的质疑运动,进入新一轮争论,配角换作方舟子等,内容变成代笔疑云。这是一场立体式的舆论混战,传统媒体(报刊、电视等)要遵守新闻原则,比较客观地报道这一事件,并围绕法律问题展开讨论。但网络之战是在缺少规则的网络上,尤其是进入微博阶段。
为了点击量和传播效应,网络媒体大都做一些极端色彩的报道评论,这是写作者和网站的共谋。比如腾讯网专题为“方舟子你错了”(后删除),网易则针锋相对提出“方舟子质疑可以免责”,这种媒体审判试图吸引更多人参与口水战,激起网民对立。但是这种专题式炒作背后隐含的是新闻网站与微博的竞争,因为网络平台的话语权已经转移到微博,这迫使各大网站新闻部门不得不制造话题拉回观众。
博客文化VS微博文化
而传统的BBS在此次争论中也试图捍卫领地,BBS的优势在于他们有一群独立思考能力强的用户,善于辩论,而且刨除了微博上太多言论价值不高的粉丝。因此,BBS成为质疑韩寒的主要阵地,甚至方舟子的很多素材也来源于此。但BBS毕竟相比微博更为封闭和小众,他可以产生新的观点,但缺乏舆论市场。
这次争论影响力如此之大,有赖于微博的技术改进,即长微博工具的发明。如果微博发言仅限于140字内,就妨碍了网民深入辩论。长微博使微博有了BBS的辩论优势。微博是一个开放式的不同行业或偏好人的舞台,微博BBS化提高了辩论质量,从而放大了这场争论,横向上传播人群更广泛,纵向上增加了言论深度。但是,微博一网打尽式的传播模式,让其他媒体感到了危机,这会刺激他们做各种形式的报道吸引读者或用户,从而将热点问题传播立体化。
韩寒代表的是一种单向传播的“博客文化”,拒绝互动,如此多富有理性的网民出面质疑韩寒不是偶然的,更不是报复,而是网络言论规则本身决定,或者说是微博传统。它是一个辩论的舞台,每个人都有话语权,质疑和辩论是主要内容,不可能有人垄断话语权而不容置疑。韩寒挑战了这一规则,他拒绝回应质疑并试图通过诉讼的方式恐吓那些质疑者,这会让那些具有“微博人格”的网友无法接受,通过思辨和推理对他质疑就不可避免。
韩寒是一个拒绝互动的人,他几乎没有过和读者或粉丝交流,并讨厌媒体采访。他所拥有的巨大影响力来自大家对他的欣赏,即他是观赏性的,但缺乏互动的习惯和能力。他对公众的质疑做出的回应糟糕无比,强大的韩寒在此次争论中被网民穷追猛打,处于下风。
更加复杂的是,很多人不喜欢方舟子的打假方式,他们认为韩寒代表了“真性情”,而质疑者是没有理由的“耍赖”,因此支持韩寒。但这些道德偏好的支持者显然不能从逻辑上战胜质疑者,因为质疑者的能力就是思辨。因此,从整体而言,这似乎成了信仰之争,忠诚的粉丝和情感上偏好韩寒的人始终信任与捍卫韩寒,拒绝质疑;而另外一些人认定自己有质疑的权利,并不满韩寒的态度。这种情绪上的对立而非辩论上的演进削弱了争论的意义。
摘自—21世纪经济报道
上一篇 | 下一篇 |
---|---|
扎克伯格公开信:Facebook拥有五大核心价值 | Facebook 成长“三重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