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语“三会”新掌门
时间:11-11-07 来源:经济观察报
寄语“三会”新掌门
10月29日,被称为中国金融监管三驾马车的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集体换帅。中国证监会主席尚福林转任中国银监会主席,建设银行前董事长郭树清接任中国证监会主席,农业银行前董事长项俊波担任中国保监会主席。
三位掌门人履新,恰逢金融市场波澜再起,欧债危机愈演愈烈之时。中国经济增速下滑,股市低迷,二次探底忧虑不绝。实体经济严重缺血而高利贷泛滥,金融体系未能给实体经济有效支撑,根源何在?产官学争执不下。由此,舆论对三位新掌门寄予厚望,自是可以理解。
这三位掌门人有着相似的履历。比如长期的基层工作经验,都曾经历过从“运动员”到“裁判员”的多次转换,三位都扮演过救火队员的角色,而且在任内不辱使命。郭树清受命于危难之际,成功引导建行上市;尚福林在证监会任上,完成了股权分置改革;项俊波作为中国最后一家国有股份制银行上市推手,为中国国有银行改组上市画上了完满的句号。
也正因为如此,在市场人士看来,三位掌门人都可算是敢为天下先的“市场派”。这对于今日中国之金融市场尤为可贵。从国际视野来看,在经历了金融危机洗礼之后,欧美国家对金融市场实行了更严格的监管,对其运转提出更苛刻和细致的规定。一些人士据此怀疑中国金融业的进一步市场化,甚者将欧美国家在危机时政府介入的做法,看作中国对金融业加强行政干预的理由。我们以为,这从认识上来说是错误的,从实践上看则是有害乃至危险的。
金融业的核心是服务于实体经济,但欧美国家的金融业却脱离了实体经济。他们的整个金融体系成为一个自我循环、自我服务的系统,这必然导致泡沫形成,泡沫的破裂也是必然结果。在中国,存在更多的是金融不足而非金融过度,金融对实体经济的多层次服务体系也远远没有健全。当前宏观紧缩背景下,微小企业“缺血”严重,民间信贷危机就是最大的明证。
客观地看,中国金融业市场导向的“进化”还是未完成的使命。虽然国有大银行成功改制上市,但一如卸任的银监会主席刘明康所忧,完善的公司治理机制仍然是有其形而欠其神,银行体系在信贷等方面至今无法摆脱各级政府或明或暗的影响;证券市场上,发行和退市制度不完善,价格机制无法理顺,20年前困扰着投资者的非市场化因素,时至今日依然干扰着市场走向;中国保险业产品单一、业务模式老化、投资收益锐减,与其说是受宏观经济和金融环境的影响,不如说跟这个行业还不够市场化息息相关。
我们希望三位新掌门,在始终将风险防范放在核心位置的同时,更富于创新精神和开拓意识。现代金融业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已经形成的共识,如金融业的市场化,金融监管机构的合理归位,金融机构去行政化,充分发挥资本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等等,理应成为引领金融业下一步改革的关键词。
监管者应有胆识创造更为宽松的环境,让活跃的市场因子在这一进程中扮演更关键的角色。作为整体改革论者,证监会主席郭树清一直相信,“好的金融体系不是监管出来的,机构内部的机制、市场结构体系才是最重要的”,我们以为,这种思维适用于整个金融市场。这样的理念如何落实于未来的监管实践中,值得我们期待。
摘自—经济观察报
上一篇 | 下一篇 |
---|---|
Groupon估值蹦极启示录 | “虚拟”并非人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