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oupon估值蹦极启示录
时间:11-11-03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Groupon估值蹦极启示录
模式创新的稻米虽然非常肥美,但是,模式创新的育种却极难,就算是在硅谷这样的试验田,也是广种薄收
2011年年初,美国团购网站Groupon在拒绝了Google的收购要约之后,其估值一度高达250亿美金。但等到日前Groupon进行IPO招股之时,其市场估值仅仅为108亿-114亿美金。而在这3个季度,Groupon的销售额不断增长,刚超过12亿美金,按照招股书的估值,也相当于其2012年市销率的大约5倍,也不算低。
饶是如此,著名的评级机构晨星依然认为这是一个过高的估值,认为其估值仅仅价值50亿美金上下。
Groupon的估值缘何蹦极?作为团购市场的领军者(虽然不是首创者),Groupon是将网络团购这种线上模式和线下经营结合到一起的O2O典型。那么,被看作是全新模式开创者的GroupOn及其团购模式到底将会何去何从呢?
给一个全新的互联网企业估值何其困难,任何估值模型可能都是苍白的,因此,市场习惯于将其称为“市梦率”。而市梦率的核心,在于人们对其美好未来的预期,特别是对其创新模式可能超预期的幻想、猜测,我习惯于将这种现象叫作“模式创新溢价”。
开创了智能手机生态模式的苹果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开创了搜索引擎模式的Google非常成功,开创了电子商务模式的亚马逊非常成功……不仅如此,还形成了不同程度的市场垄断和议价能力,成为世界级巨头。在这些企业的成长早期,给予这些企业“模式创新溢价”是理所当然的。
年初市场之所以给予Groupon那么高的估值,是因为这可能是一种全新的模式,具有巨大的成长想象空间。当时的估值大约相当于新浪、网易、搜狐三大门户市值之和,或相当于传统行业当中戴尔,并且距离上市多年的eBay不远。
但是,需要明了的是,这种成功具有完整的逻辑链条:首先,这种模式必须是成立的,证明其可以生存下去;其次,这种模式的成长性是可持续的,直到其成长为一个大生意前都不会停止;第三,有足够高的壁垒,一旦领先复制成本很高……缺一不可。无疑,这个漫长的逻辑链条同时成立的条件是非常苛刻的。
Groupon估值之殇,不难理解——增速下降。一个可资参考的数据是,Groupon前期的极快的增长速度,已然出现了大幅下降,从4个季度前的超过100%下降到2011年Q3的约10%。
模式创新就像海绵里的水,要是挤,总是会有的。但是,也需要知道的是,任何创新都有周期,在其发轫之初,海绵里含满了水,挤压的难度小、获得成功的概率大;但是,一旦进入创新周期的中后期,只能实现若干微创新,积小胜以大胜。
比如,今日之Google在搜索领域当然是极其强大的,但是在其成立之初真的就比雅虎的搜索强大吗,是一个算法决定的大格局?当然不是。但是,Google所创导的Adsense和AdWords模式却是将搜索与广告结合最好的,因此,它找到了一块巨大的海绵,并在对手没有足够重视的时候发展壮大起来。
与之相似,在Google强大的看似没有对手的时候,Facebook找到的也确实是一块巨大的含水海绵,并且找到了挤水的最佳方式,因而能够在Google眼皮底下迅速做大。当Facebook牢牢抓住这块海绵之后,后续的替代成本就变得非常巨大,Google的Orkut也好,Wave也好,都没有找到真正最符合市场需求的那个杠杆点,Google+也依然在苦苦挣扎。
因此,当我们看到Groupon的时候,难以辨别的是:这到底是一块即将枯干的大海绵,还是一块全新的含水丰富的海绵呢?
笔者倾向于看淡模式创新的成功率。
就好比说,全球的互联网创新80%在美国,而美国互联网的创新80%在硅谷和纽约两座城市,两座城市中80%又在硅谷……这些现象也表明,创新所需要的不仅仅是制度、技术、资金和人才,还有若干难以言表的外在条件,才能产生所谓“化学反应”。反之,其中任何一个链条不足,都未必产生同样的创新,足见模式创新的成功率之难。
可以说,模式创新的稻米虽然非常肥美,但是,模式创新的育种却极难,就算是在硅谷这样的试验田,也是广种薄收。
因此,老的海绵更多,新的海绵更少,大多数人、大多数企业的重心依然应该在微创新方面,而不是冀希望于颠覆性的创新。颠覆性的创新要么产生于大型企业,因为它们有足够的钱不断试错;要么产生于初创型企业,由VC和天使基金等试错而得来。
仁者爱山且近山,智者爱水而近水,多数梦想爱好者则近乎梦了吧?最近10年居然产生了一个Google,一个Facebook,但是也仅仅是一家而已。对多数人来说,脚踏实地的微创新比之模式创新似乎更有普遍意义。
摘自—21世纪经济报道
上一篇 | 下一篇 |
---|---|
曼氏破产:欧债危机第二波冲击华尔街 | 寄语“三会”新掌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