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News
联系我们
 

电 话:86-755-82910368

传 真:86-755-82910673

邮 箱:sail-group@sail-group.com.cn

邮 编:518001

书评:谷歌的雄心

时间:11-04-22 来源:世纪海翔

书评:谷歌的雄心

日常商业生活中常见的各种复杂动机与对峙,其他创业者为生存和养家糊口而进行的种种挣扎,都是远处的回响。

正如书名《走进谷歌》所暗示的那样,史蒂芬·列维从泡泡内部的视角,全面记述了这家搜索公司最初十来年的历史脉络。因此,对于我们了解世界上最具影响力互联网公司背后的人物是如何运作的,本书提供了有益的启蒙。

但这也让本书成为一本令人失望的读物:书中基本上没有其他观点,无法和谷歌通常陈腐的视角形成对比,或是挑战谷歌创始人的勃勃雄心及种种设想。

谷歌的早期历史在其他几本书中也有过记述,但都没有本书这么详尽。作为《连线》(Wired)杂志的高级编辑,列维获得了广泛的访问权,并在书中得到了体现。列维笔下的人物阵容更为庞大,而不局限于天资聪颖的创始人塞吉·布林(Sergey Brin)、拉里·佩奇(Larry Page),以及最终于本月初去职的光头首席执行官埃里克·施密特(Eric Schmidt)。

鉴于互联网时代加快的节奏,谷歌早年的岁月感觉就像久远的历史,许多奇闻轶事人们已耳熟能详。你或许听说过(也可能没有),布林和佩奇如何抛开了私人助手和日历,更愿意听凭一时的兴致带他们匆匆走过一个个杂乱无章的日子;或是他们如何解散了整整一个管理层,将工程师们从各种限制中解放出来。但这些故事如今感觉已经很老,无法带来新鲜感了。

本书写了近三分之二,才冒出了一个来自谷歌总部Googleplex以外的强有力观点。书中写道,据报道,尽管苹果(Apple)首席执行官史蒂夫·乔布斯(Steve Jobs)曾力邀施密特加盟苹果董事会,但当他得知谷歌(Goolge)将以自身的智能手机操作系统与iPpone展开较量时,还是大发雷霆。

乔布斯用短短的几个字驳斥了谷歌“不作恶”的座右铭:“胡说八道”。这正是其他许多曾与谷歌发生摩擦的竞争对手多年来的感受,只是这里听不到他们的声音。

相反,由于把“为全球信息建立索引,将公司的影响力扩展到更多行业”确立为自己不懈的使命,谷歌人轻而易举地把自己的越界行为和错误抛在了后面——比如推出Gmail招致的侵犯隐私的批评,或者进入新市场与前盟友竞争而产生的背信弃义感。

写到谷歌与图书出版商展开谈判,计划推出一项商业服务,销售其图书的电子版本时,列维含蓄地指出,该公司没有“以坦率的方式”和假定的新合作伙伴打交道。事实上,谷歌已经在悄悄地对大学图书馆的海量藏书进行数字化——事情曝光后,图书出版行业愤怒地提起了集体诉讼。正如一位谷歌人(毫无诚意地)所说的那样:“我们知道这会是一个问题。但是谷歌不会提前披露这些事情。永远也不会。”

在这次及许多其他事件中,谷歌虽然跌到了,可很快又站了起来。他们对自身追求的合理分析鼓舞着他们继续前行,只是在自我怀疑、甚或是对潜在陷阱进行严肃的法律分析方面有所欠缺。

尽管列维保持了平衡感,偶尔也会取笑谷歌创始人和高管们有时傲慢而狂妄的做事方式,但书中的内容很少会让人对谷歌产生负面印象。或许正因为此,那些会对谷歌造成负面影响的故事才会拥有如此出人意料的力量。

其中一个故事是这样的,施密特的助手指示一位下属员工从搜索结果中删去一条有关这位时任CEO政治献金的信息。在所有信息都具有平等访问权、只有万能的算法才能决定哪些内容该展示哪些内容该隐藏的谷歌世界里,这绝对是不端行为。

这位员工深感震惊,只好向如今身为Facebook二把手的高管谢乐尔·桑德伯格(Sheryl Sandberg)求助。两人一同来到施密特的办公室,向施密特说明,他吩咐去做的事情违背了公司最珍视的信仰。

在书中的最后几章,《走进谷歌》讲述了谷歌如何努力跟上世人对于在线隐私不断变化而且经常相互矛盾的期望,中国问题带给它的苦闷,以及追赶Facebook的内部努力。这几章不再局限于记述历史,而是对谷歌进行了更深入细微的刻画。

志在高远的佩奇本月初接过CEO一职,这也适时地提醒了我们,谷歌未来一定会大踏步前进——抑或张狂地四面出击。

摘自—FT中文网

   
上一篇 下一篇
香港首例人民币IPO为何不火?不作恶能赚钱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