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应用显微镜来看宏观经济趋势
时间:10-11-04 来源:世纪海翔
不应用显微镜来看宏观经济趋势
次贷危机之后,很多人都对全球经济充满了担忧,美国居高不下的失业率,希腊等国主权债务危机,甚至连迪拜的房地产泡沫破灭等,都成为全球经济二次探底的依据。美国量化货币政策、美元贬值,全球货币泛滥等,也令人对全球爆发货币战争的产生担忧,对未来的通胀感到恐惧。然而,从60年代至今的那么多年中,我们一直被灌输或者每时每刻被听到的美国面临的种种问题和危机,这个垂死的帝国主义却依然引领着全球经济整整50年,没有美国巨大的消费和科技进步,哪有全球经济的迅猛发展和中国出口的独领风骚。但是,由于大家习惯于用显微镜看问题,看每月的经济数据,看越来越专业的经济指标,于是,我们便无时无刻不在担忧。但如果回过头看,用显微镜看宏观,真是杞人忧天了。一般而言,大的危机之后,经济发展就会平稳顺利很多,不会连续爆发危机。比如,78年的世界石油危机之后,隔了10年左右,是87年美国黑色星期一引起的全球股灾,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和07年出现的美国次贷危机,在过去40年中,大约都相隔10年左右爆发一次。由此来看,我们似乎不用太担心马上有要爆发危机了。
以上是针对悲观者在看宏观趋势时候的经常危言耸听的原因分析。另外,对于乐观者,也经常容易把某些现象当做趋势。从而使自己在任何时间段都认为是处在历史转折的分水岭上。比如,在2000年的网络股泡沫破灭前期,大家一致认同全球及中国已经到了新经济阶段。如今,新能源、低碳经济、物联网等时尚词汇随处可见,似乎中国的重化工业化进程已经结束,步入又一个新经济或者“后工业社会”阶段。其实,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有关中国增长模式转变的官方文件,最早见于1995年,至今已经15年过去,但我们依旧沿着投资和出口拉动经济增长的模式来进行。但如果再反思一下过去十年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无非是两个,一个是对外出口,利用的是廉价劳动力和世界工厂的规模效应,另一个是城市化,带动的是房地产业的发展和家电消费。今后十年呢,出口的依赖度会有所下降,但中国将成为全球制造业的第一大国,其地位不会下降,只会巩固。而最主要拉动中国的,还是城市化进程,即向60%的城市化率水平挺进。而这个过程中投资依然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大量的二线城市修建地铁,同时,为改善居住环境和交通进行投资,未来10年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还会大大高于GDP的增长率。
从消费看,住房消费和汽车消费仍将成为拉动消费的两大引擎。其中,住房的需求量每年将达到10亿平方米左右,汽车的消费量也将每年递增,到2020年达到3000万辆的年销售量,不是没有可能,其中,20%的销量是出口。既然如此,中国的重化工业怎么可能衰落呢?至多是增长速度的放慢而已。每个国家都有其发展的阶段,中国的城市化与中国的重化工业化是相对应的,而发达国家的低碳经济是与它们的服务业比重达到70%左右也是相适应的。因此,我们不应该用显微镜来放大锂电池、生物医药等在中国经济增加值中的比重。
世界的变迁相对于人的衰老而言要慢得多,这就会导致我们在看待经济社会发展趋势的时候,往往容易急不可待,面对每天大量的信息噪音,容易被误导,容易见风就是雨。如果我们再去翻阅一下过去几年出版的关于未来趋势预测文章和书籍,不难发现有很多观点和判断都是小题大做了。因此,笔者对中国经济的判断是,还将沿着过去10年的城市化增长模式继续快速增长,经济结构的调整是渐进的,在看好新兴产业的同时,仍看看好重化产业的前景。全球经济短期内不会爆发大的危机,这也将支持中国经济在未来5年内的平稳向好。
摘自—21世纪经济报道
上一篇 | 下一篇 |
---|---|
一场“进步时代”的短命复兴? | 热钱不会乖乖入“池” 货币政策仍需紧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