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模的诅咒
时间:10-03-01 来源:世纪海翔
规模的诅咒
企业衰落的第二个阶段便是“无节制贪大”,迷失于对规模和增长率的追求之中,陷入这一阶段的公司“偏离了最初让它们变得伟大的有节制的创造力”,而“过度扩张通常是大公司走向衰落的关键症候”。
全球最大汽车制造商更像是一个被诅咒的宝座。通用汽车去年申请了破产保护,而丰田近来也陷入了愈演愈烈的大麻烦之中。但这丝毫不影响汽车制造商们对这个宝座的憧憬和向往,就在上个月的底特律汽车展(Detroit Auto Show)上,比亚迪汽车也再次重申了“2025年以前成为世界最大的汽车生产商”的雄心壮志。
要美梦成真,比亚迪必须持续保持超高速的增长。就这一点而言,比亚迪面临的挑战,比上世纪80年代末的丰田有过之而无不及。仅以年产量规模为例,截至2009年年底,比亚迪汽车年产不过45万辆,而丰田2007年超越通用卫冕时的年产量则为950万。如果丰田产量保持不变,比亚迪的产量每年翻番的话,五年左右能达到上千万辆的规模。
而从2000年到2007年,丰田的年产规模也不过增长了1倍。即便这样的扩张速度,著名的丰田生产方式也难堪重负。随着丰田规模的高速增长,生产线不断扩张,由于大量的车型采用同一部件,使得上游供应商数量也有所增加,如何保证不同的供应商的产品品质达到同一水平,这便给丰田的供应链控制系统带来了严峻的挑战,而对市场份额和利润的狂热也压倒了丰田对消费需求的体察。最终,使得丰田难以有效控制其供应链,维系稳定质量。
据外电报道,此次的召回事件,正是缘于丰田北美工厂使用的CTS油门踏板等零部件的缺陷,而这些零部件在设计上跟日本国内使用的Denso产品都不同。问题似乎就出在这里,丰田在全球市场规模迅速扩张后,不得不放弃以日本为中心的集权式管理,控制力大打折扣。
如何兼顾规模和供应链控制力?在这一点上,丰田章男或许应该对比亚迪稍加注意。上世纪90年代之后,世界主要汽车厂商如通用、福特等纷纷“去配套”化,转向“外包、专业化分工”横向发展的供应链模式,但比亚迪却反其道而行,发展起了一套非主流的模式――垂直整合。
所谓“垂直整合”是一种典型的纵向一体化模式,即将供应链一个一个环节进行分解,形成垂直一体化,纳入自己体系当中。简言之,便是“能自己做的都自己来做”。按照比亚迪董事长王传福的说法,以后比亚迪除了轮胎、玻璃和少数标准件之外,几乎其他所有配套产品如发动机、减震器、座椅、车灯、雨刮器等,都要自己来制造。
汽车工艺包括四大环节:冲压、焊接、涂装、总装。以冲压环节为例,通常,汽车企业在自行或外包设计出一款车型后,会交由相应的模具工厂设计、开发全套模具。一套中级车的模具数量通常在1500个以上。而2003年收购西安秦川汽车公司之后,比亚迪同时收购了位于北京通州的北汽模具厂,并将全部生产线复制到了深圳,比亚迪甚至自行建造了自己的铸造车间,两家模具厂每年可以同时开发四款新车型的全套模具。
垂直整合的优势首当其冲的是成本控制,打通了自上而下的所有环节后,比亚迪就可以在内部对各种零部件的生产设计成本、沟通成本进行调整,把利润的控制权掌握在自己手里;而最值得丰田借鉴的,便是控制力优势,毕竟关键零部件都在自己的生产体系内,对整车制造的每个环节都有控制权,而且也更容易实现标准化生产。
但一个问题是,比亚迪“垂直整合”模式的实现依靠的是“人海战术”,这未必适合如今的丰田。毕竟,比亚迪目前的年产量仅有丰田的二十分之一,生产和销售也主要集中在中国(2009年全年产量中出口比例仅为2.2%),有中国大量的廉价劳动力优势可供利用。
因此,可以设想一下,随着比亚迪在争夺全球第一的赛道上狂奔,王传福不免要遭遇以下问题。首先,当海外市场比重越来越大(比亚迪2010年目标是出口比例达到10%),需要在北美、欧洲等海外建设生产基地时,如何把这些劳动力成本较高的市场移植自己的“人海战术”和“垂直整合模式”?其次,垂直整合模式要求较高的内部管理水平,随着市场规模的几何倍数增长,如何迅速建立匹配的管理能力,以防零部件企业成为被养得既懒惰又出不了好产品的成本硕鼠?
虽然比亚迪建立了一套迥异于丰田的发展模式,但丰田今日的遭遇,也的确为比亚迪的明日敲响了警钟,毕竟,沉湎于规模诱惑的,难免不会遭遇规模的诅咒。
这里,我们不妨重温吉姆·科林斯对失败的大企业进行研究之后得出的结论,吉姆认为,企业衰落的第二个阶段便是“无节制贪大”,迷失于对规模和增长率的追求之中,陷入这一阶段的公司“偏离了最初让它们变得伟大的有节制的创造力”,而“过度扩张通常是大公司走向衰落的关键症候”。
摘自—21世纪经济报道
上一篇 | 下一篇 |
---|---|
复星出海 | 刘益谦“腾挪”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