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缩加剧并不可信 通胀预期已然形成
时间:09-08-12 来源:世纪海翔
通缩加剧并不可信 通胀预期已然形成
国家统计局11日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7月份,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CPI)同比下降1.8%,降幅比6月扩大0.1个百分点;工业品出厂价格(PPI)同比下降8.2%,降幅比上月扩大0.4个百分点。同比来看,7月份CPI和PPI双双创出新低。但从环比角度,7月CPI与上月持平,而PPI环比上涨1.0%,已连续4个月上涨。这组数据给人们的感觉是,通货紧缩的压力进一步加剧,过剩的产能可能会持续阻止价格上扬的步伐。因此,通货膨胀不会成为宏观经济近期的主要风险,这为继续实施宽松的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提供了基础。
但是,来自市场的价格信息并不支撑通缩加剧的判断,而7月份的CPI数据也与市场预判大相径庭。2008年6-7月的CPI分别为7.10%、6.30%,即7月份的基数低于6月,因此,如果中国物价自5月以来持续反弹的话,7月的CPI应该高于6月,事实是,7月CPI的降幅大于6月。那么,今年7月份的物价是否比6月份回落呢?以在CPI所占比重较大的猪肉和农产品为例,商务部于6月13日启动了国产冻猪肉的收储采购工作,据发改委价格监测中心监测,7月29日全国大中城市生猪平均出场价格为每公斤11.23元,比上月底上涨9%,比预案启动时上涨15.8%,连续8周小幅上涨。除了生猪价格出现8周小幅上涨外,其他食用农产品价格超半数出现上涨。农业部市场监测信息显示,在国家临时收储政策刺激下,国内玉米小麦价格连续5个月回升。此外,中国的房价持续上涨,其中70个大中城市房价环比已连续上涨五个月,且涨幅一直在持续扩大。
从PPI看,去年6-7月基数分别是8.80%、10.00%,因此,7月基数较高,PPI降幅扩大可以理解。但是,近几个月以来,在国际大宗商品大幅上涨以及国内需求的影响下,中国钢铁、有色金属、煤炭等价格也快速上涨,而阻止PPI随之快速上升的主要力量,被认为是普遍的产能过剩。必须指出的是,同比并不能代表趋势,中国生产要素价格正在快速上涨是不争的事实,而所谓产能过剩阻止通胀的说法也不可信。因为,尽管中国存在产能过剩,但保价限产与收储政策大行其道,这会消化掉需求不足和库存过多等不利价格的因素,而信贷投放过多导致的通胀预期,已经将投机性资本引入大宗商品领域,比如7月,国内钢价创下8年来的单月涨幅最高纪录,综合钢价指数上涨11.9%。在美元贬值预期导致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的背景下,国际输入性因素与国内成本推动因素叠加,可能会导致滞胀。
目前的数据确不能表明中国已经有通胀风险,但是,这不代表忽视和防止通胀的可能。首先是中国天量的货币供给本身就为通胀提供了货币基础,而有的税收政策正在推高一系列商品的价格。例如中国烟酒已经实施加税政策,令企业提高价格并转嫁给消费者;农产品价格继续上涨,猪肉传统上在第三季度(秋季)进入消费旺季,地产价格还在继续上涨。此外,拟议中的资源价格改革已经提上日程,年内实施。这一系列措施无疑会提高生产与生活成本。尽管7月新增贷款已经从6月的1.5万亿元急速减少到近3600亿元,但7月份居民户存款减少192亿元,企业存款减少450亿元。M1增速继续加快并再创历史新高,同时居民户存款继续出现减少,意味着存款活期化趋势进一步加速,为预防通胀而加速涌入资产市场。
摘自—21世经纪济报道
上一篇 | 下一篇 |
---|---|
价格扭曲“强化”危机 | 过剩产能引发忧患 产业调整市场着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