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News
联系我们
 

电 话:86-755-82910368

传 真:86-755-82910673

邮 箱:sail-group@sail-group.com.cn

邮 编:518001

力拓毁约表明保护主义抬头

时间:09-06-08 来源:世纪海翔

                        力拓毁约表明保护主义抬头

日前,力拓撕毁与中铝的交易协议分手引发了媒体的诸多争议,中铝发表声明,表示对交易告吹非常失望。交易告吹的客观效果是让澳大利亚政府不必在满足国内反收购群体政治诉求与迎合中国政府之间左右为难。关于本次分手的其他原因,诸多媒体都有论述,如中铝介入导致力拓股价走高,对力拓股东而言,此次交易并不划算等。还有意见认为,国际资本市场好转导致力拓融资更容易,这降低了中铝的谈判能力。

      整体而言,中国此次海外收购部分低估了反收购利益群体的影响。一般而言,反收购利益群体包括自认为利益受损的小股东、政治偏见的议员和能从反收购中得到巨额利益的其他公司群体。如从今年2月起,伴随中国铝业入股力拓的消息传播,力拓的股价翻了一番,小股东觉得中铝的条款损害了自己的利益。部分议员需要通过反对这一巨额收购来吸引选民的注意力,捞取政治资本,担心中国获得铁矿石定价方面的影响力,对于中国占有大量自然资源心怀疑惧。作为最终赢家的必和必拓则能通过瓦解中铝对力拓的影响力,同时强化自己的供应商地位,获取更多的谈判筹码与经济收益。中国国企收购面对的是多方势力的合流,其“希望能摆脱对低迷的铝精炼市场的依赖,通过进入不同的金属和矿产领域实现业务的多元化”的说法为反收购群体所不信任。

      联想中海油收购优尼科之时,美国国会对中国政府与中海油的关系提出质疑,我们不难发现,国企的海外收购有其放不下的沉重的“政治包袱”。诸多说辞都不能掩盖这一包袱所起的负面作用,以致其海外收购行为被解释为一种国家行为,而非企业性质的市场行为。这无疑加大了被收购方的顾忌,或者更确切地说,是给予了反收购利益群体的炒作话题。

      部分人认为,加大本国与被收购方所在国家的利益捆绑能解决这个问题,或者辅以运作成熟的政治游说,这样可以弱化政治因素在国企海外收购活动中的负面影响。表面上看,这些解决方案能为国企海外收购扫清道路,但实际上,按照中国现在与多国的双边贸易统计,利益捆绑显然在逐渐加深。而政治游说方面,早在中海油收购优尼科失败之后,就有大批论述,呼吁中国加强在海外收购行为中的政治游说辅助功能。

      时至今日,中国在能改进的地方有所改进,却栽在了改进缓慢的地方。即国有企业在诸多领域,尤其是资源行业一股独大的局面。而中国当前的诸多重量级关键性收购行为往往又是发生在资源领域。这是由中国当代经济高速发展所带来的资源短缺所决定,无论何种企业在国内资源性行业占据老大位置,都必须扮演海外收购与扩张的角色。国企在资源垄断行业的迟迟不退出让其当仁不让地承担了海外收购任务,同时又因为其先天的国家属性,增添海外反收购利益群体的顾忌。

      在开放经济条件下,不同国内外利益群体之间的竞争在僵持不下的时候,往往会使出将经济问题上升到“国家经济安全”政治高度的杀手锏,吸引民众参与,最终形成民意给政府部门以压力,影响政府对外资并购政策的取向。

      关于国家经济安全,不止澳大利亚,全球诸国在长期的经贸发展中大都重视有加。1980年代末阿根廷全面的国有企业私有化造成阿根廷国家经济主权的丧失,成为导致其经济和金融危机的重要因素。前车之鉴自然会成为各国政府相关政策制定的依据,部分激进分子也善于将“国家经济安全”作为炒作进而影响舆论的话题。

      因此,不止中国,带有国家色彩的海外收购行为在很多国家都受到抵制,因为被收购方所在国不清楚代表国家色彩的公司,其市场行为的取向维度是否与股东利益保持一致,是否会进一步延伸侵入到国家利益层面。这些顾忌的普遍存在,让中国国有企业必须面对并解决自身角色与收购角色之间的矛盾。

      因此,当务之急,仍然在于放开国内资源垄断,让更多的民间资本介入,最终诸多海外收购活动可以让民营企业完成,国家可以在金融政策上给予辅助即可。如上世纪五六十年代 ,日本为了鼓励企业收购海外石油资源,设立了国家出资的专项基金,他们的原则是由私企而不是由国家或国企去操作。这样大大降低了政治敏感度,遇到的阻力也更小。中国必须吸取中海油和中铝的教训,淡化国有企业的资源扩张色彩,让民营企业担负起更多的经济发展重任,提高国际上对中国诸多海外市场行为的信任度,最终为国家经济发展提供坚实可靠的资源供应链。

摘自—21世纪经济报道

   
上一篇 下一篇
全球货币刺激下的虚假繁荣提高出口退税 稳定外部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