挽救经济不能单靠宏观政策
时间:08-11-18 来源:世纪海翔
挽救经济不能单靠宏观政策
在15日美国华盛顿召开的G20全球金融峰会上,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发表了题为《通力合作 共度时艰》的演讲,他指出保持经济增长是应对金融危机的重要基础。
在峰会之前,中国紧急出台了4万亿元财政刺激计划来挽救下滑的经济,同时改弦易辙,采取了比过去宽松很多的货币政策来予以配合(例如放弃信贷规模控制以及大幅度降息),中国的做法体现了一种敏锐的相机抉择和灵活性。实际上,只要中国经济平稳增长,那么对世界来说,就存在稳定的“中国需求”,“中国需求”将提供国外的生产商反抗“经济萎缩”的机会。
但我们需要看到,这一轮中国经济最显著的问题就是经济结构中的比价关系错误。过去5年来的宽松货币政策不仅催生了一波高通胀,同时造成了资源大量集聚于上游产业,因为上游行业更优先得到信贷货币,首先开始产能扩张(这时候价格体系位置还是较低的),等到下游产业(例如粮食、纺织等行业)发现货币注入多了,不得不接受上游的提价传导,产生利润率下降和大量破产,最终使得下游产业在“资源丧失”的情况下发生产出不足,获得了“下游提价”的能力,导致全面通胀的盛行。随后,美国金融危机的深度发作,导致中国的出口需求急剧萎缩,下游产业在获得“提价”还没有恢复产能上行的时候,突然遭遇到“外部需求”消失,使得利率润下降和破产更严重,最终倒逼到上游,上游发现下游没有能力来“承接”其产能和传导,上游的产出品也发生“廉价化”和“产能泡沫破灭”现象,而中央的财政刺激方案正是针对上游而来,一则是上游产出稳定对GDP稳定增长贡献非常大;二则上游大多是央企国企,方便和财政驱动“对接”,同时希望上游稳定的好处会“滴到”下游来,即所谓“涓滴效应”。但问题在于,原来的货币投放已经造成了上下游“配置比价关系”的错误,现在的财政刺激并没有“解除”这种错误,而“解除”这种错误需要大量灵活的微观措施以及推动增长方式的转变,而不能完全依赖宏观政策。
而17日央行发布的第三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指出,央行将实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确保银行体系流动性充分供应,保持货币信贷合理增长,这无疑是明智的,但如果臆想用货币政策来稳定资产价格是值得商榷的。例如在经济下滑,降息是否可以让更多人发生对正在下跌房价产生购买的兴趣,从而稳定资产价格?纵观各国经济历史,都不存在这种效应。坦率地说,无论是新凯恩斯主义甚至奥国学派都没有解释清楚这里面的机制。其实道理很简单,降息是央行认为操纵利率,将其打低,市场不接受,认为这里面存在着“风险”,即使被迫接受低利率水平,也会因风险贴水上升而发生银行“惜贷”。更重要的是,即使银行被解除“惜贷”,而市场的稳健资产购买者会将自己未来收入下滑的风险和低利率的好处进行评估,从而推迟购买,所谓“惜购”,尽管低利率等优惠会让一些大胆的资产购买者“抢先入局”,但却因为总体上人数的稀少,不会形成“阻止资产下跌的力量”,所以,货币政策是无法稳定住房资产价格的继续下滑。就像米塞斯说的那样,“经济冷暖、市场起伏,是有自己的节奏的,人为的任何因素都改变不了节奏,甚至连一个微小的片段都无法修改。”
摘自—21世纪经济报道
上一篇 | 下一篇 |
---|---|
4万亿投资当鉴98经验教训 | 警惕外部危机造成的“价格雪崩”效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