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News
联系我们
 

电 话:86-755-82910368

传 真:86-755-82910673

邮 箱:sail-group@sail-group.com.cn

邮 编:518001

巨额再融资威胁中国经济转型

时间:08-02-26 来源:世纪海翔

巨额再融资威胁中国经济转型

资金通过信贷和股权融资方式大量流向大型企业,可能引发更大投资扩张

225,有关再融资的传言轻而易举地将中国联通继中国平安、浦发银行、大秦铁路后打至跌停,A股市场已经患上了再融资恐惧症,使本已处于熊市挣扎状态的市场进一步恶化。若跳出资本市场内部博弈来观察此轮再融资高潮,则会发现不利于经济的转型。

自去年10月以来,在美国次贷危机和国内持续的宏观调控政策影响下,A股估值已大幅回落,下跌幅度最高接近2000点。除在境外股市大跌引发中国A股市场对泡沫修正以外,主要是中国公司估值渐趋明朗,公司盈利在国内外需求减缓的情况下增长乏力,尤其是市场的资金供给越发紧张。由于持续的货币紧缩抑制资金供给,但资本市场的流通供给却越来越大。2008年大小非解禁的全部限售股可流通规模达到3万亿以上,继中国平安121公布总额超过1000亿元的融资计划后,已有44家公司提出总融资额高达2600亿元的预案,接近去年全年水平。

上市公司再融资本无可厚非,问题是,在当前市场非常脆弱的情况下,如此密集和大规模的再融资会对市场造成伤害。市场上一方面存在大量公司高管套现减持,另一些公司却大量再融资,高位圈钱意味颇浓,令中小投资者不安。如从微观角度看,支持再融资的理由颇为充分,可以通过海外扩张、并购和投资等做大做强企业。但是,若站在宏观角度看,巨量的再融资可能威胁中国经济转型。

中国当前流动性过剩,为了抑制投资过热和通胀,央行利用不断提高准备金率或发行央票等紧缩货币供给,并以信贷额度限制抑制信贷扩张。但是,这种总量的紧缩政策造成成了结构性难题,即信用高的以及接近权力的大型企业获得了信贷资源,而中小型企业则很难获得信贷支持。因此,总量紧缩的政策很难在没有负面影响的情况下继续实施,就如去年实施大规模的IPO一样,巨额再融资也可以起到吸收流动性的作用。

当前中国经济转型目标是减少投资,扩大消费。但存款部门呈现企业和政府存款大幅增加,而个人储蓄明显减少。居民储蓄减少主要是用于购买基金等投资,如果巨量再融资和基金开闸发行,意味着继续回拢居民储蓄,这将限制民众的消费能力。如果再融资和解禁加剧股市大跌,中小投资者因被套牢而投资将缩水,那意味着消费能力进一步下降。

与日本泡沫危机前夕相比,当时日本的金融自由化改革令大型企业集团大都实现直接融资,同时由于产能过剩,拥有大量资本的各个集团只好相互之间持股。这股脱媒趋势令商业银行积极向主要以土地(房产)抵押的中小企业开展信贷业务,共同酝酿了资产泡沫。目前,中国也处于产能过剩阶段,应该紧缩财政和货币的扩张,抑制投资,扩大个人消费,扶持中小服务业,同时,监管大型企业的资金用途。但是,资金通过信贷和股权融资方式大量流向大型企业,这可能引发更大的投资扩张,或者出现资金闲置(银行储蓄)、股权投资,与抑制投资(资产泡沫)的方向不符。同时,吸收居民储蓄、挤压中小企业经营性贷款,也抑制扩大内需,从而出现就业和消费的萧条。因此说,吸收流动性虽然是一个重要的任力务,但是更要提防货币过于集中于大型企业,这将与当前中国经济转型的努力南辕北辙。

                                         摘自——21世纪经济报道

   
上一篇 下一篇
PPI传导通道顿开 调控步伐相应加快通胀下的价格管制之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