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News
联系我们
 

电 话:86-755-82910368

传 真:86-755-82910673

邮 箱:sail-group@sail-group.com.cn

邮 编:518001

港股牛市后半段:不再拼胆量,而是拼理解力

时间:25-11-26 来源:躺平指数

港股牛市后半段:不再拼胆量,而是拼理解力

写在前面的,全文基于:

恒指20222025 三年周期

恒生科技指数对比

南向资金历史新高

公司回购

估值修复程度

行业结构性变化

未来1218 个月展望

如果只看今年(2025年)的涨幅,港股表现稳健但不算夸张;

但如果把时间线拉回到2022 10 月的极端低点(14,597),再看到 2025 年年内高点(27,381),你会发现:

恒指三年间最高反弹超过87%,这是一轮货真价实的中期结构性牛市。

这段上涨不是单一事件,也不是短线反弹,而是一个从深坑出发、穿越紧缩周期、再走向盈利主导的完整三段式走势。

这轮牛市现在走到哪里?后半段意味着什么?未来还有多少空间?

本文尝试从数据、结构、资金和周期四个维度重新梳理港股的真实位置。

一、三年周期回看:从14,597 27,381 的三段式上涨

1.起点:2022 10 月的深度折价(14,597 点)

2022年,港股面临四重压力:

美国历史最快的大幅加息

外资大规模撤离

中国经济处于疫情后的底部

海外对中国资产的风险溢价飙升

恒指跌至14,597 点,为2009 年以来最极端的估值区间。

2. 20232024:估值修复与资金回流(阶段性反弹)

这一阶段恒指两次站上20,000 点,但两次都因外部冲击回落。

虽然起落较大,但港股的趋势很清晰:

南向资金由净流出转为净流入

科技股估值从2022 年的极端折价大幅修正

中国制造业与出口韧性开始表现

全球利率进入“见顶”位置

市场从“深度悲观”走向“不那么悲观”。

3. 2025年:重新上攻27,381 点,接近翻倍

今年港股完成了三年周期的第三段:

全球利率实际拐点出现

南向资金创历史纪录

中国工业周期走向业绩兑现期

港股公司回购加速

港币利率回落提升估值空间

恒指最高突破27,381 点。

从三年大底算起:

涨幅+87%

接近翻倍。

这是完全符合“结构性牛市”的典型路径。

二、不止恒指:港股的结构性弹性来自哪里?

1.恒生科技指数提供了超额弹性

与恒指相比,恒生科技指数的反弹幅度更具代表性:

2022 年底起反弹超过 100%+

反映全球利率见顶后科技估值的快速修复

展示南向资金偏好科技的结构性特点

科技、云计算、互联网等方向成为推动指数弹性的“快变量”。

2.南向资金:港股三年牛市的“定价主力”

这轮牛市最大的结构变化是:港股定价权出现显著迁移,从外资主导,转向内资主方向的结构性定价。

———这句话不是情绪,是数据支持的。

2024 年底至2025 10 月,南向资金累计净流入突破1.3 万亿港元,创历史新高

2025 年 超过八成交易日为净流入

科技、消费、制造业成为主要加仓方向

南向资金的持股市值在港股整体市值中的占比不断上升

这意味着:

港股越来越像“人民币计价的全球资产”,而不是“外资的情绪市场”。

3.港股公司回购:历史级别的自救与价值重估

20242025两年,回购规模持续创新高:

2025 年截至11 月,港股上市公司回购金额已超 1400 亿港元

多家互联网巨头、消费龙头、金融机构都大幅提升回购规模

低估值国企回购力度显著上升

公司自己买自己,比任何宏观信号都更能说明:

港股当时的定价太低。

4.估值结构仍处在全球“洼地”水平

即使经历三年反弹:

恒指前瞻PE 1011

恒科前瞻PE 1720

对应美股、日股、印度股市仍显著折价

这解释了为什么27,381 并不是周期的顶点,而是中期过程中的重要节点。

三、为什么说这是“牛市后半段”?

三大原因:

1.指数的β已兑现大半

14,597 27,381 是“低估值修复+ 内生资金回流”的组合β。

后续再想靠指数翻倍是很难的。

后半段不是“指数行情”,是“结构行情”。

2.资金从“普遍捡便宜”切换到“选择性定价”

20222024

便宜就是逻辑。

2025之后:

资金开始大量区分:

有业绩的vs 没业绩的

有现金流的vs 烧钱的

有政策护航的vs 无确定性的

有长期护城河的vs 同质化严重的

港股的胜负决定权正在从“方向”转移到“质量”。

3.驱动行情的核心从估值切换到盈利周期

20222024:利率预期、情绪修复

20252026:盈利落地、产业周期趋势

这就是牛市后半段的本质:

“能兑现业绩的涨,不能兑现的原地踏步。”

四、后半段的结构性机会在哪里?

以下是三大方向,是境内外机构一致提到的“未来1218 个月机会”:

方向1:科技与互联网(利率见顶后的二次修复)

逻辑:

全球利率下行→ 科技估值打开第二段空间

AI

应用加速商业化

云计算与广告周期改善

南向资金持续加仓科技

特征:

弹性强

波动大

对美股联动高

适合:中等风险偏好投资者。

方向2:中国能源/ 电力装备/ 制造业中期周期(盈利驱动)

逻辑:

电力投资上行

核电设备周期强化

出口链条韧性强

国企改革+股息预期

特征:

估值低、盈利可见、现金流稳定

波动低于科技

受南向资金青睐

适合:稳健投资者、组合压舱石。

方向3:资源、黄金、铀矿(全球资产重定价趋势)

逻辑:

全球实际利率下行

地缘不确定性增强

核电需求推动铀供需缺口

美元周期走弱时的结构受益者

特征:

中期趋势强

短期波动大

对商品价格敏感

适合:有承受波动能力的投资者。

五、牛市后半段的“方法建议”:如何避免回撤、提升胜率?

机构普遍给出三条策略:

1.增加“高质量资产”的权重

包括:

现金流强

估值不贵

有护城河

有长期空间

指数β阶段已经过去,这一条就是后半段的核心。

2.用“稳定资产”降低组合波动

包括:

高股息

公用事业

电信

东南亚实业

船舶金融

这类资产在牛市后半段不是为了赚钱,而是为了让你能留在桌上。

3.控制仓位节奏,不追情绪

后半段港股最大的问题不是方向,而是波动性:

美股可能出现健康级别的调整

亚太资金短线偏好切换频繁

商品价格影响资源股短线大幅波动

越是这个时期越需要耐心与节奏。

六、总结:从深坑到结构牛市,港股正在重回全球资产版图

把过去三年的港股放在一起看,很少有人会不感慨:

指数反弹87%

科技翻倍

南向资金历史新高

企业回购1400 亿港元以上

估值仍在全球洼地区间

这不是短线反弹,而是:从2022年起持续三年的结构性牛市,现在进入“后半段的质量赛道”。

对于投资者来说,最关键不是猜顶部或底部,而是:

看清结构

理解周期

控制波动

拥抱盈利可见的方向

港股并不容易,但正因为难,它给有框架、有判断、有耐心的人留下了“结构性红利”。

个人投资感悟:

经历了过去三年的市场周期,我越来越坚定一点:港股不是情绪市场,而是对理解力、结构判断力和耐心的考验。能够穿越波动的,不是追热点,而是能真正把资产分成不同功能:哪些提供弹性,哪些提供确定性,哪些提供对冲和稳定性。当我开始用这种“资产功能”的方式理解投资,而不是依赖单一方向、单一故事时,我的回撤变小了,自信心也变强了。我意识到,投资者最难的不是找到标的,而是找到一套适合自己的、能够在大周期里反复验证的框架。

源自躺平指数

   
上一篇 下一篇
“黑天鹅”再现:日企断供中国大陆光刻胶?没有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