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股牛市后半段:不再拼胆量,而是拼理解力
时间:25-11-26 来源:躺平指数
港股牛市后半段:不再拼胆量,而是拼理解力
写在前面的,全文基于:
恒指2022–2025 三年周期
恒生科技指数对比
南向资金历史新高
公司回购
估值修复程度
行业结构性变化
未来12–18 个月展望
如果只看今年(2025年)的涨幅,港股表现稳健但不算夸张;
但如果把时间线拉回到2022 年10 月的极端低点(14,597),再看到 2025 年年内高点(27,381),你会发现:
恒指三年间最高反弹超过87%,这是一轮货真价实的中期结构性牛市。
这段上涨不是单一事件,也不是短线反弹,而是一个从深坑出发、穿越紧缩周期、再走向盈利主导的完整三段式走势。
这轮牛市现在走到哪里?后半段意味着什么?未来还有多少空间?
本文尝试从数据、结构、资金和周期四个维度重新梳理港股的真实位置。
一、三年周期回看:从14,597 到27,381 的三段式上涨
1.起点:2022 年10 月的深度折价(14,597 点)
2022年,港股面临四重压力:
美国历史最快的大幅加息
外资大规模撤离
中国经济处于疫情后的底部
海外对中国资产的风险溢价飙升
恒指跌至14,597 点,为2009 年以来最极端的估值区间。
2. 2023–2024:估值修复与资金回流(阶段性反弹)
这一阶段恒指两次站上20,000 点,但两次都因外部冲击回落。
虽然起落较大,但港股的趋势很清晰:
南向资金由净流出转为净流入
科技股估值从2022 年的极端折价大幅修正
中国制造业与出口韧性开始表现
全球利率进入“见顶”位置
市场从“深度悲观”走向“不那么悲观”。
3. 2025年:重新上攻27,381 点,接近翻倍
今年港股完成了三年周期的第三段:
全球利率实际拐点出现
南向资金创历史纪录
中国工业周期走向业绩兑现期
港股公司回购加速
港币利率回落提升估值空间
恒指最高突破27,381 点。
从三年大底算起:
涨幅+87%,
接近翻倍。
这是完全符合“结构性牛市”的典型路径。
二、不止恒指:港股的结构性弹性来自哪里?
1.恒生科技指数提供了超额弹性
与恒指相比,恒生科技指数的反弹幅度更具代表性:
自2022 年底起反弹超过 100%+
反映全球利率见顶后科技估值的快速修复
展示南向资金偏好科技的结构性特点
科技、云计算、互联网等方向成为推动指数弹性的“快变量”。
2.南向资金:港股三年牛市的“定价主力”
这轮牛市最大的结构变化是:港股定价权出现显著迁移,从外资主导,转向内资主方向的结构性定价。
———这句话不是情绪,是数据支持的。
自2024 年底至2025 年10 月,南向资金累计净流入突破1.3 万亿港元,创历史新高
2025 年 超过八成交易日为净流入
科技、消费、制造业成为主要加仓方向
南向资金的持股市值在港股整体市值中的占比不断上升
这意味着:
港股越来越像“人民币计价的全球资产”,而不是“外资的情绪市场”。
3.港股公司回购:历史级别的自救与价值重估
2024–2025两年,回购规模持续创新高:
2025 年截至11 月,港股上市公司回购金额已超 1400 亿港元
多家互联网巨头、消费龙头、金融机构都大幅提升回购规模
低估值国企回购力度显著上升
公司自己买自己,比任何宏观信号都更能说明:
港股当时的定价太低。
4.估值结构仍处在全球“洼地”水平
即使经历三年反弹:
恒指前瞻PE 约 10–11 倍
恒科前瞻PE 约 17–20 倍
对应美股、日股、印度股市仍显著折价
这解释了为什么27,381 并不是周期的顶点,而是中期过程中的重要节点。
三、为什么说这是“牛市后半段”?
三大原因:
1.指数的β已兑现大半
从14,597 到27,381 是“低估值修复+ 内生资金回流”的组合β。
后续再想靠指数翻倍是很难的。
后半段不是“指数行情”,是“结构行情”。
2.资金从“普遍捡便宜”切换到“选择性定价”
2022–2024:
便宜就是逻辑。
2025之后:
资金开始大量区分:
有业绩的vs 没业绩的
有现金流的vs 烧钱的
有政策护航的vs 无确定性的
有长期护城河的vs 同质化严重的
港股的胜负决定权正在从“方向”转移到“质量”。
3.驱动行情的核心从估值切换到盈利周期
2022–2024:利率预期、情绪修复
2025–2026:盈利落地、产业周期趋势
这就是牛市后半段的本质:
“能兑现业绩的涨,不能兑现的原地踏步。”
四、后半段的结构性机会在哪里?
以下是三大方向,是境内外机构一致提到的“未来12–18 个月机会”:
方向1:科技与互联网(利率见顶后的二次修复)
逻辑:
全球利率下行→ 科技估值打开第二段空间
AI
应用加速商业化
云计算与广告周期改善
南向资金持续加仓科技
特征:
弹性强
波动大
对美股联动高
适合:中等风险偏好投资者。
方向2:中国能源/ 电力装备/ 制造业中期周期(盈利驱动)
逻辑:
电力投资上行
核电设备周期强化
出口链条韧性强
国企改革+股息预期
特征:
估值低、盈利可见、现金流稳定
波动低于科技
受南向资金青睐
适合:稳健投资者、组合压舱石。
方向3:资源、黄金、铀矿(全球资产重定价趋势)
逻辑:
全球实际利率下行
地缘不确定性增强
核电需求推动铀供需缺口
美元周期走弱时的结构受益者
特征:
中期趋势强
短期波动大
对商品价格敏感
适合:有承受波动能力的投资者。
五、牛市后半段的“方法建议”:如何避免回撤、提升胜率?
机构普遍给出三条策略:
1.增加“高质量资产”的权重
包括:
现金流强
估值不贵
有护城河
有长期空间
指数β阶段已经过去,这一条就是后半段的核心。
2.用“稳定资产”降低组合波动
包括:
高股息
公用事业
电信
东南亚实业
船舶金融
这类资产在牛市后半段不是为了赚钱,而是为了让你能留在桌上。
3.控制仓位节奏,不追情绪
后半段港股最大的问题不是方向,而是波动性:
美股可能出现健康级别的调整
亚太资金短线偏好切换频繁
商品价格影响资源股短线大幅波动
越是这个时期越需要耐心与节奏。
六、总结:从深坑到结构牛市,港股正在重回全球资产版图
把过去三年的港股放在一起看,很少有人会不感慨:
指数反弹87%
科技翻倍
南向资金历史新高
企业回购1400 亿港元以上
估值仍在全球洼地区间
这不是短线反弹,而是:从2022年起持续三年的结构性牛市,现在进入“后半段的质量赛道”。
对于投资者来说,最关键不是猜顶部或底部,而是:
看清结构
理解周期
控制波动
拥抱盈利可见的方向
港股并不容易,但正因为难,它给有框架、有判断、有耐心的人留下了“结构性红利”。
个人投资感悟:
经历了过去三年的市场周期,我越来越坚定一点:港股不是情绪市场,而是对理解力、结构判断力和耐心的考验。能够穿越波动的,不是追热点,而是能真正把资产分成不同功能:哪些提供弹性,哪些提供确定性,哪些提供对冲和稳定性。当我开始用这种“资产功能”的方式理解投资,而不是依赖单一方向、单一故事时,我的回撤变小了,自信心也变强了。我意识到,投资者最难的不是找到标的,而是找到一套适合自己的、能够在大周期里反复验证的框架。
源自—躺平指数
| 上一篇 | 下一篇 |
|---|---|
| “黑天鹅”再现:日企断供中国大陆光刻胶? | 没有上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