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News
联系我们
 

电 话:86-755-82910368

传 真:86-755-82910673

邮 箱:sail-group@sail-group.com.cn

邮 编:518001

中际旭创总市值凭什么从27亿元涨至4735亿元?

时间:25-09-11 来源:梁小姐的咖啡

中际旭创总市值凭什么从27亿元涨至4735亿元?

2012年的中际装备(中际旭创前身),还是山东一家默默无闻的电机绕组装备制造商。尽管头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的光环,但它的天花板清晰可见:2011年营收仅1.8亿元,净利润不足3000万,靠IPO募资3.33亿扩产后,仍困在电机装备的小圈子里。

创始人王伟修是位从车间走出来的老工程师,对行业的局限看得透彻:“电机装备行业增长太慢了,技术迭代也慢,我们必须找到第二曲线。” 这种焦虑,在2016年迎来转折点——公司开始筹划收购苏州旭创,一场成就将近5000亿市值的“豪赌”就此埋下伏笔。

28亿并购,押中光模块黄金赛道(如何判断赛道呢?)

2017年,中际装备以28亿元对价收购苏州旭创100%股权,这场“蛇吞象”式并购,彻底改写了公司的发展基因。

为什么是苏州旭创?

苏州旭创当时已是全球光模块领域的隐形冠军。这家2008年成立的科技公司,专注高速光通信模块研发,客户覆盖谷歌、亚马逊等国际巨头,在100G光模块市场份额全球第一。而2017年前后,全球数据中心流量爆发,云计算、AI算力需求激增,光模块作为数据传输的“心脏”,正从“配角”变为“刚需”。中际装备看中的,正是它的技术壁垒与市场前景。

并购设计的“巧思”

也许这场并购并非简单“买买买”,而是一场精密的利益绑定:

?

差异化定价:向苏州旭创管理层(如刘圣团队)支付的股份价格高于外部机构投资者,把核心团队与中际旭创长期利益锁死;

?

业绩承诺兜底:原股东承诺2016-2018年净利润不低于1.73亿、2.16亿、2.79亿,为并购风险上“保险”;

?

控制权稳定:并购后王伟修仍握有27.83%股份,避免了创业板借壳限制(当时政策不允许创业板借壳),为后续资本运作留足空间。

并购完成后,中际装备更名为“中际旭创”,彻底撕掉“电机装备”标签,转型为全球光模块核心供应商。

长跑十年:资本+产业的“双轮驱动”

资本市场并购失败的案例很多,并购只是新的起点。中际旭创的市值神话,更依赖后续十年的“内功修炼”。

1. 股权激励:把核心人才“焊”在公司

2017年后,公司连推四期限制性股票激励计划,覆盖研发、生产、销售等核心岗位。以2023年计划为例,解锁条件要求营收或净利润同比增长不低于20%,直接驱动团队冲刺高目标。这种“利益共享”机制,让苏州旭创的原班团队与中际旭创深度绑定,技术迭代与市场拓展效率大幅提升。

2. 非公开发行:砸钱扩产+押注研发

两次非公开发行募资超50亿元,重点投向高速光模块产能建设与前沿技术研发。2020年,中际旭创率先量产400G光模块;2022年又拿下800G订单,技术始终领先行业半步。产能与技术的双重储备,让它能在AI算力爆发时“接得住”海量订单。

3. AI东风:从“卖产品”到“卡脖子”

2023年起,全球AI大模型竞赛催生算力需求井喷,800G光模块成为GPU集群的“标配”。中际旭创凭借技术积累与客户优势(谷歌、微软、英伟达等均是核心客户),订单量激增。2024年公司营收突破238亿元,净利润51.7亿元,较并购前的2016年(营收1.32亿、净利润0.1亿)增长超2000倍!

4700亿市值的底层逻辑:天时、地利、人和

中际旭创的逆袭,绝非偶然。其成功可拆解为三大关键:

一是战略眼光:从“传统制造”到“科技赛道”的精准转型。王伟修团队没有固守电机装备的“舒适区”,而是通过并购切入高增长的光通信领域,抓住了全球数字化转型的风口。

二是产业协同:并购不是终点,而是整合的起点。通过绑定原管理团队、加大研发投入,苏州旭创的技术优势与中际装备的资本平台形成合力,实现了“1+1>2”的效果。

三是时代红利:AI算力革命催生需求爆发。当全球数据中心从“百G”向“万G”升级,中际旭创作为光模块龙头,自然成为算力基建的核心受益者。

27亿到4735亿,是中国制造业“凤凰涅槃”的缩影。它证明:传统企业只要敢于打破路径依赖,抓住科技革命的浪潮,完全可以通过资本运作与产业深耕,成长为全球领先的科技巨头

源自梁小姐的咖啡

   
上一篇 下一篇
从马斯克的评论,看中际旭创、新易盛、天孚通...没有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