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News
联系我们
 

电 话:86-755-82910368

传 真:86-755-82910673

邮 箱:sail-group@sail-group.com.cn

邮 编:518001

货币政策应避免“多做多错”

时间:08-08-26 来源:世纪海翔

货币政策应避免多做多错

近日,据媒体透露,中央经济智囊齐聚北戴河,商讨下一步的经济走势和对策。据说大部分智囊认为,经济增速下滑可能比通货膨胀更可怕,刺激经济势在必行。但是以放松货币的方式还是以财政刺激,则没有定论。

我们认为,紧缩性的货币政策还应该坚持,而财政则应该由稳健变成积极。但更重要的是,我们要清醒地理解,货币政策存在一种多做多错效应,如果用货币政策来微调经济,很可能会步入格林斯潘式的下场。

对于美国经济金融的困境,现在多数人开始归咎于格老在2001年到2003年间采取的长期低利率政策。自从1987年成为美联储主席之后,与表象不同的是,格老本质上却是一个厌恶相机抉择的古典主义者,直到2001年转向激进,在给其带来促使美国摆脱经济低迷的荣誉同时,却也埋下了资产泡沫的阴影,也就是这一时期,格老引领全球货币当局回归恩斯主义。

不幸的是,众多国家的货币当局都存在格老的崇拜者,在其积极作为的过程中,本国货币政策的双刃剑效应、全球货币政策的协调性也日益突出。事实上,长期的经济理论和实践都逐渐得出一个结论,即从中长期来看,货币政策的过于积极可能大于利。

世界上有聪明的和平庸的货币当局,当聪明的货币当局采取积极政策时,经济不确定性的风险也在增大,而平庸的货币当局采取积极政策时,也经常会弄巧成拙。最佳的状况,大概是由聪明的货币当局采取保守的政策,但这却是多数格老崇拜者所难以做到的。

当然,各国货币当局面临的政策环境并不相同,但上述原理却是相通的。自从2004年中国积极财政政策正式淡出之后,货币政策便成为政府与民众心目中的宏观调控明星,无论是经济增长、通货膨胀、就业等宏观政策目标。

目前,大洋彼岸的伯南克延续着格老后期的政策思路,并且变本加厉地投入到恩斯或新恩斯主义的怀抱中,即使能够尽快把美国从次贷危机中挽救出来,也许只是为下一次的危机埋下伏笔。

在中国,我们有必要及时反思一下货币政策的理念与思路。一方面,从数量工具来看,首先是货币供应量的可测性不断降低,金融创新导致货币的计量更困难,当前指标已难以反映货币供应的实际情况;其次是货币政策的可控性降低,货币供应体现出强烈的经济增长中的内生性;再就是货币供应与GDP的相关性下降,主要是金融脱媒使通过银行体系的调控效果有限。另一方面,从价格工具来看,利率市场化不足、利率与汇率政策缠绕在一起、利率与数量工具难以联动等,也使得利率政策效果实在有限。

由此看来,在基础政策环境与发达国家还相差甚远的情况下,中国货币政策的重点不应只是借鉴国外经验,而应放在努力创造货币政策发挥作用的条件方面。面对各界对货币政策令人眼花缭乱的要求,货币当局更应当倾向保守主义,避免多做多错。所以,现在用放松货币来进行微调,是一种错误的做法。

摘自21世纪经济报道

   
上一篇 下一篇
奥运成功带来体育改革契机H股不能作为A股的“价值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