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永平:很多人觉得没法学巴菲特是因为巴菲特 有太多的钱,可我基本肯定这么说的人 是不懂巴菲特的
时间:24-09-09 来源:云海读书
段永平:很多人觉得没法学巴菲特是因为巴菲特
有太多的钱,可我基本肯定这么说的人
是不懂巴菲特的
段永平:很多人觉得没法学巴菲特是因为巴菲特有太多的钱,可我基本肯定这么说的人是不懂巴菲特的。我甚至觉得即使像谢国忠这种我挺欣赏的经济评论家也不是真懂巴菲特,至少不是骨子里懂。呵呵,我不是和谢国忠过不去啊。像郎咸平这种经济学家我就不提了,总觉得他是阴谋论和宋祖德的综合体,不过即使是郎咸平,也是有很多观点是对的。其实这两人的东西我都看,所以我觉得他们还是不错的。
学巴菲特,其实是学巴菲特的思维方式 ——基于确定性做投资、基于企业内在价值做投资,以及学习巴菲特在投资中所思考和回答的问题,
1)哪些过滤条件能够增加对企业的确定性。
2)企业的哪些行为能增加企业的内在价值。
3)哪些过滤条件能够减少对企业的确定性。
4)企业的哪些行为会减少企业的内在价值。
不同的思维方式,要回答的问题是在两个不同的世界里、是完全不一样的。
1、基于市场是投票机。
要回答的问题往往是看图看线、量能、主力资金、顶和底、趋势、波段、热点概念……等等问题。
巴菲特也试图回答过,但他回答不出来。
2、基于市场是称重机。
要回答的问题是能力圈、内在价值、安全空间、小中取大、护城河、商业模式、企业文化……等等问题。
要知道,巴菲特也是从没多少钱过来的,不是一开始就这么有钱的——他只是实现了几百万倍的增长——几百万倍的复利,最终成长为如今的庞然大物——他靠的是时间——70多年的投资生涯——等价于连续71个20%的年化收益率的实现。
事实上,学巴菲特,就必须把巴菲特给出的答案,当作问题——求得这个问题的解——这个答案在什么条件下才是成立的——从而获得巴菲特对企业的过滤条件,以这些过渡条件去筛选企业,就得到了巴菲特的渔。
另一方面,要学习巴菲特不做什么——事实上,巴菲特给出的答案,包括两个部分
1、要做什么
2、不做什么
分别对应提高确定性,以及减少不确定性,那些不做什么的什么,是增大不确定性的——使确定性丧失。
有很多钱是结果,做什么——是与什么为伍——与有复利的东西为伍,不做什么——是不与什么为伍——与没有复利的东西不为伍,只有如此,才能成为时间的朋友,才能实现复利。
比如,
巴菲特:买股票就是买公司。
就是假设没有交易所——交易所关闭10年,这家公司退市了,你还会不会想要这家公司,如果想要,那就可以买——钱多就全买、钱不够就买入一小部分。如果不想要,那就别买——一小部分也别买。
巴菲特:一只股票,如果你不想持有10年,就一分钟也不要持有。
这也是一个过滤条件,重心落在对目标企业的过滤条件上——什么样的企业愿意持有10年,而不是落在不动上——不是叫你买入后就不动的。有些人把重心落在不动上,结果发现巴菲特持有远不到10年就卖了,就觉得巴菲特在骗人、言行不一,觉得巴菲特是个骗子——而不来反复自己的理解落错重心了。
巴菲特:你要做的是看一家企业从现在到审判日(企业终止经营)之间会产生多少现金, 然后以适当的利率折现,再以比这低得多的价格买进。
这也是一个过滤条件,重心落在对目标企业的过滤条件上——即这家企业经营的商品必须是人类的日常消费品,只要是人,都要消费的——或者说是对变化不敏感的商品企业。这时候,就可以用这个思维来折现。
同理,可以基于企业利润翻倍(得到大量现金)的必然性和确定性,然后以10年为期,来计算折现利率——这就要求企业利润年化增长率必然在7%以上——这是个刚性条件 。
反之,如果不把巴菲特给出的答案当作问题的,那么就不可能真正懂巴菲特。巴菲特给的是渔、而不是鱼——从鱼中找到渔——办法是以答案为问题——思考问题成立的条件——就得到了巴菲特的思维模式——就得到了巴菲特的过滤条件。
对段永平的研究,也是一样的。所以,以巴菲特为师,就是要以巴菲特为学生,解答的是巴菲特提出的问题——他向你请教的问题——这些问题成立的条件。
摘自-云海读书
上一篇 | 下一篇 |
---|---|
巴菲特的第一个1亿美金 | 没有上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