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News
联系我们
 

电 话:86-755-82910368

传 真:86-755-82910673

邮 箱:sail-group@sail-group.com.cn

邮 编:518001

三天听会感受

时间:23-03-30 来源:前沿观察

三天听会感受

连续听了两天半中国发展高层论坛,说一说粗浅的感受:

(一)

1,中国发展高层论坛应该是中国最高端的经济论坛,没有之一,无论是出席的经济官员的层级,还是世界500强老总的数量,国内没有任何一个论坛可以相比。

今年的论坛是疫情三年后,外方嘉宾首次线下参会,所以确实很热络,中方的重视程度明显提高。

主要表现在,部委层面在论坛之外的会见接见比以往明显增多,在论坛前一两天,一些部委负责人就提前见了外方嘉宾,论坛进行中、结束后也有不少。过去因为这些巨头基本每年都来,所以不一定这么多部委会外专门会见。

另外,过去经济峰会的开场介绍中国经济情况的演讲一般是国研中心的副主任,但是今年是中财办的常务副主任(2019年也是这个安排);而且这次会议是第一次最高层发贺信,这是论坛举办以来第一次。

(二)

2,这几年其实国内外形势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各国都在筑起高墙,避免自己过于依赖他国。去年美国的芯片科学法案、削减通胀法案是典型,近期欧盟的净零工业法案、关键原材料法案(还没有通过)都是典型。

欧盟主要是吸取俄乌冲突带来能源危机的教训,过度依赖俄的能源带来了能源危机,所以在新能源领域也要未雨绸缪,在低碳和关键原材料产业上要更加独立自主。

欧洲的做法与美方的有差异,也类似,就是梳理本地区对外部依赖多、可能被卡脖子的地方,然后提前限制过度依赖外部的地方,让本土的产业成长起来。

而且,这些做法在全球似乎有普遍性,在产业链的分论坛讨论中,一家矿业巨头的老总也讲到自己的感受,“在过去一年,无论是接触各国政府、客户和供应商,或是参加各种活动,我都感到了全球范围内对关键矿产资源及供应链的战略竞争,上一次出现这种现象要追溯到上个世纪的石油争夺。”

这种趋势短期很难改变,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因为地缘政治的担忧而变得不稳定。掌控新能源产业又是焦点中的焦点。

在全球向新能源转型的过程中,过去的小众金属需求量大增,未来可能会变成大宗商品,IMF前年专门发布过研究报告并建议成立全球性的此类协调组织,我们在当时的周报中也进行了分析。

这些变化对中国带来的影响直接而明显。中国是许多国家和地区的第一大进口国,美欧这些政策不可避免影响到中国,或者有些是干脆直接针对中国。

在新能源的许多细分领域,中国产品在欧盟市场占比超过60%的都不少。欧盟要追求产业自主自立,降低对单一来源的过度依赖,虽然能做到几分另说,但这是政客当前在追求的方向。这是这个时代的重要问题,也是影响市场走势的重大问题。

去年我们在连续多期分析美相关法案后也建议,市场机构可能需要两份清单,一份清单是美国不卖或未来可能不卖给你的,比如高端芯片等高技术产品。一份是美国担心你不卖给人家的,人家对你形成依赖的,比如稀土等等。这两类都在加速脱钩。

现在世界的政客就像握着一把手术刀,强行将紧密连接在一起的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切割开来,将自己的优势管制起来,不让出口。然后,即使外部没有对你脱钩断链,但是因为人家占的比重太高,于是就担心对方。所以,每个国家和地区都在防备他人,筑起高墙。

这些行动,现在和未来会对金融市场相关资产,甚至是对一个经济体的根本竞争力带来重大影响,因此要高度关注。

在这种背景下,其实企业家是很难受的。tiktok只是明面上的难受,是中国企业,其实其他跨国企业,包括外资企业也面临类似的处境,只是程度不一样,你在这边说了好话,在那边就有人批斗你,舆论环境都在政治化。

所以,抛开其他的不说,真的要珍惜这一批还愿意出席论坛,还愿意发言的巨头们,不管如何,维系全球化的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这些巨头们很重要。

3,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中方传递的最重要的政策信号也非常明确,就是反反复复宣誓对外开放不会变。这几年发生了很多事,包括双循环不是关起门来搞建设,政策纷纷扰扰,外面的担忧也不少。

我印象最深的是周日早晨副总的发言,他将对外开放比作和一个人要吃饭、喝水、睡觉一样的事情。这是一种坚定的宣誓,故意用通俗的表达以强调。

一般来说,官方讲话都会比较严谨、四平八稳,如果用了一些活泼的比喻,说明是希望这个声音被更多人听到。

在对外开放上,这类的比喻就比较多。比如,中财办副主任在讲话中说,“在中国投资可以放长线钓大鱼。”

再比如,另外一位部长说,“你们不是外来客,而是一家人。”另外,还有在论坛之外的会见时说的,“这就好比雨天赶路,如果总是低头看脚下,看到的便是满地泥泞;如果能常常抬头看前方,就能看到雨后的彩虹。”

还有一些发言称,不管别人是不是脱钩断链,但是我们保持对外开放的原则不会变。

这是中国当前采取的策略,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动荡不安的时期,中国对这些跨国企业高度重视,与外部不断加大限制相反。

这与中国面临的环境有关,一个是中国是许多国家的第一大进口国,中国的发展需要海外的大市场,任何国家和地区对某一类别进口限制份额、占比,可能首当其冲的就是影响中国。

另外一个是中国在全球价值链上的地位,虽然近些年往上爬升很快,但是总体上水平还不高,如果没有外部产业链、供应链的支持,中国的产业升级堪忧,尤其是作为现代工业体系的心脏芯片领域更是如此

这种环境也决定了中国的政策,这几年来,在面对海外脱钩断链中国没有再像那时打贸易战那样兴奋,你出一张牌,我出一张牌,打得不亦乐乎。

面对各种出口管制限制,包括拉拢各方力量这样做,中国也反对,但没有像打牌一样,你出一张小王,我出一个大王这样。

这并不意味着中国手中短期完全没牌,在一个紧密相连的全球产业链网络之中,中国已经居于中心地位,中国如果也主动出牌,那么全球产业链的混乱会更大。

这是为维护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大局而做出的战略选择。而且,杀敌一千自损八百,如果真像打贸易战一样扰乱全球产业链,那么中国自身也会受大伤。再加上俄乌冲突已经让全球的能源、化肥、粮食等关键产业链出了大问题。不过,中国也在统筹安全与发展,也在为更加不安全的环境作准备。

对于中方的这个政策立场,很多企业家也听到了。记得一位企业家在发言中还用中文说出了“吃改革饭,走开放路”。

从企业家的发言来看,我感觉今年发言的嘉宾,很多都非常熟悉中国的政策,发言都是精心准备的,和这个产业领域的政策方向高度契合。

对于一些意见,应该是在内部召开的会议上已经提过了,公开发言提得较少,即使有也非常含蓄。记得一位企业家发言说,即使提的意见不好,也是良药苦口之类。还有的说,营商环境还有很大的改善空间。

4,对外开放是一种原则性的宣誓,那么靠什么来落地?

可能今年最重要的就是去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提到了的高标准的经贸协议,即CPTPPDEPA,中国都已经宣布申请加入这两个协议,前者在2020年两会后记者会上就表态了持开放态度。

当然,其实另外还有一个已经完成谈判却迟迟不能落地的协议,就说中欧CAI,最近中方驻欧盟的使团在接受采访时也提出各种设想来试图解决分歧。

如果从对外开放政策方向上,今年可能还要关注两个方面,一个是“制度性开放”,包括规则、制度、法律方面的开放,但这具体指向什么,至今不清晰。难道过去加入WTO修改那么多法律和规则不属于制度性开放吗?

另外一个是关注地方的试点,包括海南自贸港抓紧朝向封关前的压力测试,以及各地自贸区进一步的开放政策。

今年是改革开放45周年,新班子也比过去更加重视改革开放,去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敢于将CPTPPDEPA直接提出来也显示务实的精神,但是这两个协议加入并不容易。

前者要完成和所有成员的谈判,这个估计今年是很难很难完成的,所以今年加入的希望不大。后者可以模块化加入,但是可能和数据安全等相关内容会有所冲突,还需要协调。此前我们在周报中均做过详细分析。

但明知很难,仍然朝向这个高标准去对标,这是一种可贵的精神。这说明,在对外开放上,除积极参与国际机构的改革,我们仍然在虚心向海外已经存在的高标准靠拢。

(三)

5,如果说这次论坛还有重要政策信号,那可能是对当前经济形势的判断。每年的中国发展高层论坛都是在全国两会后召开,这个时间点很关键,也就是每年一季度即将结束的时候。

这个时候,一季度即将结束,高层掌握的数据应该是已经对一季度的经济形势有较为明确的判断,但市场因为数据不足并不一定完全有一致的预期。

所以过去前沿君听会,总会仔细听常务副总的发言,拉长耳朵注意其中与当时短期经济形势判断的内容,有的年份一季度好,会提前用“开门红”这样的表述。这个判断很重要,相当于中国最高经济决策层在开年第一次对短期形势下结论。

今年当然也要谈当前经济形势,无论是经济峰会开场韩的发言,还是次日年会副总的发言,都一致地作出了判断。

但今年不同的在于,今年春节较早,且一季度处于疫情防控放松后的阶段,所以高层此前已经释放了很多相关信号。

新班子的第一个判断是36日在经济界联组会上的发言,用的是开局良好,所以这次论坛高层和部委都一致地用到了开局良好,这是一个方向性的判断。

更多的细节判断其实我们每周都在跟进,并在当期周报中进行了细致分析,比如上周,323日工信的座谈会提到,工业经济逐步回升,各项指标显示3月份以来恢复进一步加快

320日海关总署对出口也提前做了预判,海关在密切监测3月以来的外贸发展形势,前两个月平稳开局的势头有望保持下去

另外还有统计上月发布数据的发布会上也对形势作出了判断,发改下属司局等也召开了各类的座谈会或调研,研判一季度形势,最终这些信息和判断汇总到更高层,并等到下个月底的会议进行定性判断、微调政策。

从论坛和近期其他的信息可以看出,整体来看,3月份的形势继续良好、改善,在前两个月信贷火爆、PMI也较好的情况下,今年一季度稳了。

但是今年不会用“开门红”,因为隐忧和问题还是不少。

比如,工业经济虽然3月份进一步加快,但是自从去年以来工业恢复面临的核心问题已经转向,不再是供应链的冲击,而是需求不足的问题,工信从去年到现在在分析形势都多次提到这个问题,我们周报也多次关注这个情况。

这说明当前形势并不稳定,国研中心前副主任王在论坛上的发言我印象深刻,他说,如果不扩大内需就会有产能过剩的风险,前两个月PPICPI走低也反映了这方面的压力。

但是需求方面面临的问题又有新的变化,去年主要表现是接触性消费因为疫情压制而不断下坠,但是今年一季度接触性消费、餐饮服务等反弹非常明显,可是耐用消费品却疲软了,主要是汽车和手机等消费。

汽车可能与去年刺激政策提前释放需求有关,手机应该与居民部门的信心不足有关。今年前两月,官方发布的年轻人的失业率仍超过18%,相比去年改善并不大。

消费恢复程度是关系到今年经济复苏的关键,因为出口大概率会回落,而投资也只是勉为其难地极力支撑。

另外一个关键因素是房地产,虽然复苏也明显,但一些地区挂牌量增长远远快于成交量也显示隐忧,最近又有人吼了一嗓子房产税,这是一个很大的压制因素。

二季度去年经济基数低,所以二季度增速是不担心的。

这会导致一个问题,市场在分析未来经济恢复程度时分歧较大,复苏是真的,隐忧也是真的,最后的方向是什么?二季度以后会呈现什么样的路径复苏?市场似乎没有一致预期。

与经济走势直接相关的是政策走势,政策稳增长的力度到底呈什么态势?如果说年初的主题词是“拼经济”,好像要掀起一股拼经济的热潮,尤其是地方热情很高,四处招商。

但是两会期间江苏代表团的发言很严厉,提醒不要违反规律大干快上,不要急功近利等。所以,现在关键字似乎出现了转换,“高质量”才是主题词。

这样的形势与2021年有些类似,2021年被定义为稳增长压力不大的窗口期,所以出台了各项整顿政策,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今年经济目标定得低,这次论坛还传递一个信号,就是在一季度就宣布今年的目标能实现,这其实也是比较少见的情况。

如果现在就确认全年目标一定能实现,那么稳增长政策的力度肯定会减弱,高质量是主题。市场本来对于两会后新班子上台有一定的期待,这样的期待在减弱。

但是两会后记者会也提到了四套组合拳,其中包括宏观政策组合拳、扩大内需组合拳等。既然有组合拳,应该是有政策储备的,那么这些政策以什么样的节奏和力度推出?

春节以来,市场的走势似乎上不得上,下不得下,可能与当前的宏观和政策形势有关,经济走势上复苏确定但持续性却不清晰,政策上组合拳提了准备金率降了,但后续政策节奏和力度却不清晰。

这种双重的不清晰使得市场很难得出一致的向上预期,一直不温不火,还面临外部各种风险震荡。

(四)

6,在今年的论坛上,另外一个重要的话题是对全球金融市场动荡风险的关注,市场的关注度很高,中国的市场也总是先被吓倒,一度避险的贵金属板块大涨,似乎都在等一场新的危机。

其实从2020年美国开始宽松,中国的金融监管高层就在陆家嘴论坛猛批美国,通胀不会消失。现在果真来了,而是已经激进加息一年了。

对于这场危机,从硅谷银行到瑞士信贷,我们一直的观点都是这不是全球金融危机的再版,不会引发全球系统性风险。

在上期周报,我们详细分析了全球财富管理论坛上对此的各种官方讨论,没有看到用“危机”来定义的,而且与全球金融危机大家从各个方面讨论原因不同,这次危机还在进行中,原因已经被“捉”到了,是因为低利率时代买的债券在急剧加息之后存在资产价值重估。

这次论坛经济峰会的发言,安排了朱专门谈这个问题,他说硅谷银行不是系统性风险,但引发硅谷银行出问题的原因是系统性风险,他列举了美国国债这几年规模的增长,在零利率时代大量机构买入国债,现在这些国债都面临价值重估。

朱是一个巧妙的说法,那么到底是不是系统性问题呢?价值重估就必然带来系统性风险爆发吗,我认为不一定。达里奥继续讲他的债务周期,李扬本来是要讲国内债务问题,但是前面延时,他还没有展开谈。

当然,我们更关注官方对外部金融市场动荡的态度,总体的判断应该是环境动荡,而不是下结论危机已来。所以,我们政策也要留出空间,为应对更大的危机作准备。

动荡的环境可能会爆发更大的危机,也可能应对较好而没有爆发危机。当然,这不是现在就下结论说情况良好,仍然是动荡不安,可能谁说错了话了就可以摧毁、吞噬一家机构。

财办的发言称,“我们也充分估计到经济运行仍然面临诸多困难、挑战和不确定因素,世界经济存在滞胀风险,一些发达国家大幅收紧货币政策,带来银行破产、外债困境、金融市场动荡等外溢影响。”

相比于外部的动荡,他介绍中国的情况——中国是国际金融安全的“避风港”……当前,没有明显的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的压力,货币政策具有较大的回旋余地。中国经济金融稳定将为动荡不安的国际金融市场提供正的外溢效应。

物价对比是中国去年经济工作最大的成绩,虽然GDP目标没有完成,但是物价稳定。

这段时期也看到各种声音,因为外部金融市场动荡,所以我们更加觉得中国宏观政策的有力有效,甚至“中国的国家治理体系孕育了可供世界借鉴的一些积极因素”(史在全球财富论坛的发言),但是中国的技术性应对措施都是亦步亦趋地学习西方。

对动荡不安的全球金融市场走势的担忧,也是近期中国市场的压制因素。

7,这次论坛是一些新人第一次公开发言的机会,所以关注度会很高。大家还是很关注这些新人、新班子的风格和特点。

新发改主任,我的感觉是干脆利落,提纲挈领,记得之前有的年份发改讲得非常长。这次发言很直接,怎么看,怎么干,然后怎么看过去,怎么看当前,引用了很多数字。然后谈怎么干。另外还有其他的新人第一次亮相。

8,对未来风险的关注。达里奥发言中提到的担忧记得很深,米国即将进入大选周期,局面将恶化,对市场、地缘政治会带来进一步紧张。这是我们未来面临的环境,系好安全带,准备冲击波。

当然,短期有些好信息,低级别的美方人员已经在中国各地拜访智库。(省略若干字)

9,当然,上述的观感只是个人的总结,并不全面,因为仅经济峰会当天就有三十多个场次的活动,很多讨论在具体领域,比如新消费、双碳政策相关、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融合、全球价值链、能源安全、人工智能和新产业革命等等。

这些具体领域的政策走向,我们会在未来的周报中持续关注分析。

摘自-前沿观察

   
上一篇 下一篇
美团想用最少的钱,守最大的江山没有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