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News
联系我们
 

电 话:86-755-82910368

传 真:86-755-82910673

邮 箱:sail-group@sail-group.com.cn

邮 编:518001

经济就是最大的政治:如何打好 “经济修复战”?

时间:22-12-08 来源:刘胜军经济学大局观

经济就是最大的政治:如何打好

“经济修复战”?

疫情三年,犹如“大病一场”,元气大伤,经济社会需要及时疗伤,深度修补“疫情伤痕”。

在多重因素叠加冲击下,中国经济压力显著加大。预计2022年全年增速3%左右,低于5.5%的预期目标。

导致经济下行压力增大的因素主要是:

1、  新冠疫情此起彼伏,这是压倒性原因。进入2022年以来,新冠病毒传播力更强,防控难度曾几何级数上升。从上半年的上海疫情,到暑期新疆、西藏、海南疫情,再到最近的广州、重庆、北京、郑州,令人防不胜防、疲于应对。为控制疫情而采取封控,不可避免会影响生产生活的正常秩序。由于封控导致场景的暂停,疫情冲击靠财政、货币政策都难以有效对冲。

             

2、  预期转弱。面对诸多不确定性,大部分企业趋向保守,推迟投资、停止招聘,将“活下去”放在第一位,贷款增速放缓即为明确信号。消费者面对收入的下降和未来就业的不稳定,也会采取保守的策略,银行存款的上升即为明确的信号。今年前三季度住户存款增加13.21万亿元,同比多增高达4.72万亿。如今银行最愁的就是贷不出去。2022年,笔者收到的垃圾电话中,90%以上都是为了推销银行贷款。

           

3、  房地产调控的滞后效应。2020年三条红线的出台,对房地产行业带来严重冲击,房地产公司违约不断,连保交楼都成为棘手难题。房地产是经济增长的第一支柱产业,也是地方财政的第一收入来源。20221—10月份,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下降8.8%。这是比2015年更的房地产寒冬。

   

这些压力交织重叠,需要引起高度重视:

第一,新冠疫情已持续三年,不少企业和民众的“家底”已经被耗尽。一旦经济主体不存在了,日后经济恢复将面临极大的挑战。

第二,疫情冲击最大的是消费,而消费是中国经济的最大支柱,是国内大循环的关键所在。2021年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高达65.4%。高盛预计,如果2023年全面放开防疫限制,消费增速将从2022年的1%大幅提高到2023年的7%

第三,之所以说“信心比黄金还重要”,是因为一旦失去信心,再修复难度很大,“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的心理阴影会持续很久。

第四,16-24岁青年失业率继续攀升,7月份达到惊人的19.9%2022 年全国研究生招生考试有 457 万人(同比增加80 万人)。青年是社会的未来,也是最为活跃的创新群体。青年就业难,会损及长期的经济增长活力,甚至会影响社会安定团结的大局面。

  

第五,疫情带来了“非对称性冲击”,其财富再分配效应,不利于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一方面,中低收入阶层(个体户、自由职业)受冲击最大;另一方面,拥有千万净资产的家庭数量达206万户,比去年增加4万户。

     

第六,警惕“资产负债表衰退”。日本在90年代资产泡沫破裂后,企业陷入不敢借债、勒紧裤腰带还贷款的资产负债表衰退,导致失去的30。出现资产负债表衰退的原因,一是资产缩水而负债刚性导致的资产负债表危机,二是悲观预期长期得不到扭转。

第七,在世界外部环境日趋动荡复杂的背景下,保持国内经济的稳健更加重要,这是一个战略性选择问题。无论是美国步步紧逼的“上下其手”,还是俄乌战争的长期化,都会持续带来外部的不确定性。

知易行难。对于当前的经济压力,社会已有共识。有关部门也采取了一些行动,例如优化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二十条” 、《关于做好当前金融支持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工作的通知》(十六条)。但效果还不明显,力度还不够大。

我们要深刻认识到,“经济就是最大的政治”。经济稳,则社会稳。长期实现经济稳定增长,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成功秘诀,也是人民满意度的核心源泉。

当前,打好“经济修复战”,其难度和意义都大于疫情防控。及时从“防疫第一”转向“经济第一”,已成为社会渴求和战略任务。

如何实现高质量的“经济修复”?笔者建议:

1、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推动针对老年人群体的疫苗加强针,为恢复正常生产生活秩序争取宝贵时间。早一天正常化,就可以少牺牲一批企业和个人。给定有限的资源,好钢要用在刀刃上。广州医科大学党委书记唐小平指出,新冠病毒奥密克戎变异株的传染性强,但毒力非常低,感染后绝大部分是无症状,最终造成重症和死亡的主要是老年人。因此,我认为防疫的重点难点是提高老年人群特别是80岁以上老年人的疫苗接种率。目前在广州地区,80岁以上的老年人第一针接种率只有50%多,接种第二、第三针的比例更低。新加坡80岁以上老年人的第三针接种率达到80%以上。一位传染病专家对第一财经表示,很多地方显示超95%以上的感染者为无症状和轻症,病死率很低,在这样的情况下,继续按照甲类管理显然不符合科学。很显然,当前流行毒株的致病力比较弱,在全国已经完成基础免疫的条件下,按乙类管理已经不成为问题。回归乙类管理,也可以为未来进一步优化防控措施提供一定的法律依据,做到有法可依。

    2、大力度补贴低收入阶层。最近几年数字化的高度普及,为精准了解家庭收入情况提供了便利。建议对城市低收入家庭,按照所在城市生活水平,一次性提供数万元补贴,以缓解生活压力。在地方财政连支付核酸检测费用都日渐困难的情况下,补贴应由中央财政承担。

  3、 新四万亿力度刺激消费。建议以消费券形式,鼓励餐饮、购物中心、航空、酒店等消费,发放对象应为全民。消费的提升,会带来乘数效应,进而创造税收收入。因此,对政府而言,发放四万亿的消费券,其实际成本会远低于四万亿的金额。

4、居者有其屋。一套住房,背后就是一个家庭的幸福。疫情期间,对疫情导致还贷困难的家庭,出现断供的,建议银行不收取罚息或强制拍卖。在疫情结束前,银行应暂停计算房贷本息。待走出疫情后,再恢复房贷本息的计算。暂停,不是免除,而是延迟支付。

5、确保房地产平稳健康发展。房地产素有“金融危机之母”之称,并非浪得虚名。房地产必须软着陆,而不能硬调控。房地产既是灰犀牛,也是经济社会的顶梁柱,有理想但不能理想化,更不能指望“毕其功于一役”。当前,稳定房地产市场压力很大,原因在于:1)民众有买涨不买跌的心理;2)收入预期不稳定的情况下,民众不敢轻易出手买房;3)与前几年相比,家庭债务已经显著增加,突破警戒线,继续加杠杆空间有限。4烂尾楼难题,让购房者心有余悸。因此,在这种复杂的局面下,房地产应该加大支持力度,可以考虑取消限购、以个人房贷抵扣个人所得税等优惠措施。与此同时,应大力发展REITS,为开发商提供长期、稳定、透明的融资渠道。

    6、大幅度减税休养生息。减税的准确含义不是“减少税收”而是“降低税率”,在税负过重的情况下,降低税率会产生“拉弗曲线效应”,政府税收收入可能不减反增,实现政府和社会的共赢。这一点,已为中国历史上的多次“休养生息”成功实践所佐证。

   

    7、地方财政支出,应从基建为主,转向民生为主,大力投入医院、学校、保障性住房、养老服务等领域。

8、稳定预期,提振信心。在企业的经营决策中,预期是第一变量。最近几年,预期紊乱现象突出。如何稳定预期?第一,要及时回应社会关切,对一些不利于经济发展的“传闻”要及时澄清。第二,共同富裕的必要性毋庸置疑,但具体操作性的政策应及早厘清,为社会提供明确的预期引导。第三,应出台一些“干货”提振民企信心,例如打破行政垄断,扩大民企市场准入。

9、大力释放改革红利。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2013年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336项改革,这是一座难以想象的金矿。除了加快资本市场注册制改革外,应该抓紧启动一批标志性改革,为稳定经济注入新的动能。建议:1)深化国企改革,探索管理层和核心员工股权激励,激发国企内在活力,坚持市场导向,避免行政干预,为创新奠定体制基础;2)推动混合所有制改革,国有股要善于、甘于做小股东,探索金股制度,不求所有但求搞活;3)打破行政垄断,扩大民企准入,以鲶鱼效应激活创新;4)大力发展民营银行,在加强监管的基础上,要为民营银行提供合理的发展空间,避免为了防风险而牺牲发展的因噎废食,避免民营银行沦为“鸡肋”。5)大力度裁减政府机构、人员编制、政府层级数量,牢记养了人就要管事的道理,降低制度性交易费用。6)提高地方财政支出透明度,阳光是最好的警察;7)深入推进收入分配体制改革,一方面开征遗产税,另一方面降低个人所得税。

    10、以制度型开放倒逼改革。中央提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绝非不要开放,而是要“以国内大循环吸引全球资源要素”。只有坚持推进“制度型开放”,才能反制美国的“大脱钩”图谋:1)抓住欧盟与美国开始出现乌克兰战争裂痕的契机,推动中欧投资协定;2)研究加入CPTPP的行动计划,以操作性方案赢得信任;3)扩大外资准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国民待遇,让外资有钱赚、不想走;4)把自贸区改革落到实处,让自贸区真正活起来。

摘自-刘胜军经济学大局观

   
上一篇 下一篇
“从业最惨的一个月”!刚刚,百亿私募大佬 ...没有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