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News
联系我们
 

电 话:86-755-82910368

传 真:86-755-82910673

邮 箱:sail-group@sail-group.com.cn

邮 编:518001

AI困局:一直亏钱,资本跑了,IPO没用

时间:22-09-08 来源:Tech对角线

AI困局:一直亏钱,资本跑了,IPO没用

我不止一次听到同行业的创业者艳羡的口吻说,我们体量小,比不得商汤家大业大。

但如今,作为AI行业标杆性企业的商汤,日子并不好过。

我们纵观此前互联网乃至移动互联网公司从初创到巨头的发展之路,做平台公司或者做百亿美元市值是每个公司的梦想,乃至于投出上百亿美元市值的公司也是每个投资人的美梦。我相信,绝大多数的创业者和投资人一定是深信AI可以做到的。

但现在看来,这样的“泡沫”般的美好期待在商汤股价解禁暴跌中一下就被拉到了残酷的现实里。也不独是商汤,云从、格林深瞳、乃至寒武纪,都用自身血淋淋的教训,给AI从业者们上了深刻的一课。

为什么这么说?无论是平台公司也好,还是垂直企业也好,到了AI赋能百业的美好宏伟蓝图中,这些企业对外、对资本的故事都是重研发重产业,且在单一产业中想要凭借AI的力量真正解决刚需的痛点,完成单一可复制且轻量化的商业化变现,只是知易行难,到现在也只靠着美好的梦想苦苦支撑着。

尤其是,还没上市还好,可以再多描绘一会儿蓝图,在上市之后,靠着“科研投入”饮鸩止渴,不断地寻找新产业,这样的AI故事确实讲不下去了。

毕竟,总不能一直画饼,一直亏损?

商汤自上市后有什么变化?

商汤股价为何从总市值最高达到3200亿港元的荣光时刻暴跌至此?商汤科技上市前的投资者和基石投资至此已经全部解禁——招股书显示,商汤上市后至少六个月内,所有主要IPO前投资者将保留上市时至少50%的投资。

这其中,需要指出的是,商汤科技上市之时,自由流通的股份只占总股本的1.41%,其它均在锁定状态中,但解禁后,这个数字一举攀升至60%。 尤其是,从前几日的交易来看,大单交易呈现净流出状态,更加印证了IPO之时投资者的外流之势。

股价背后更多反映的是资本对商汤为首的AI公司基本面并不那么认可。毕竟上市以来,商汤科技的基本面还没改变。

为何这么说?此前,招股书中,商汤援引了沙利文的报告,称如果按2020年的收入来看,商汤是亚洲最大的人工智能软件公司,同时是中国最大的计算机视觉软件提供商,市场份额达11%

但一体两面,20223月,商汤发布上市后首份年报,2021年实现营收47亿元,同比增长36.4%,毛利率为69.7%。而在营收增长的背后,则是商汤不断扩大的亏损:经调整后,商汤亏损净额为14.2亿元,同比上升了61.5%

众所周知,之前,没有上市乃至给资本讲故事的初期,重研发一直是AI公司可以讲的故事之一:以CVPR 2021为例,在7039篇有效投稿中,最终有1661篇中选,录用率为23.6%。而这其中,商汤以AI公司之力,入选论文为66篇。

但反映在年报上,2021年,商汤新增了1500名研发人员,其研发人员数量约占员工总数的70%。与此同时,商汤也将其亏损的主要原因归因于研发投入猛增,达到36.14亿元,占收入比重为76.9%

可谓成也萧何败萧何。这样换来的结果是什么?一年到头,商汤赚的钱,还不够拿来搞研发的。

就拿公开资料显示的来看,目前,智慧城市是商汤第一大营收源,2021年贡献营收21.4亿元,在总收入中占比高达45.6%,而背后则是140个城市的相关部署。那问题不禁就要来了:之后这样的营收是否可以正常线性增长?

且不说中国有多少城市可以无限增长下去,单单阿里云的智慧城市、百度的AI CITI、腾讯的数字城市、京东的城市计算、科大讯飞的讯飞超脑等等,是不是也在一旁虎视眈眈?这早就有前车之鉴,AI公司只有更卷,没有最卷,彼此之间抢业务也不是一两天的事了。

其实这也反向带动了AI公司的另外一个恶性循环,所以我们也就可以看到,号称是大装置+智慧商业、智慧城市、智慧生活和智能汽车四个板块,但近来商汤科技宣传更多的则是智能汽车和元宇宙。

正如商汤科技联合创始人、董事长兼CEO徐立的演讲中指出,可能很多人会就此认为元宇宙已经近在眼前,但从这条曲线来看,虽然元宇宙有着巨大的可能性和潜力,但是现在技术成熟度还尚待完善,需要更长的时间才能构建起庞大的基础设施。

即便如此,商汤上市的招股书中,就已经提及了47 "元宇宙",并声称我们的 SenseMARS 已成为亚洲最大的元宇宙赋能平台之一

而且这样一来,高昂的研发费用更是不可能降下来,因为即便在顶会中证明自己,但技术到产业落地并形成真正的商业壁垒,中间还要跨越基础研究和产业落地的“死亡之谷”,雪球越滚越大,研发投入更像“饮鸩止渴”,让人上头且难以下来。

也因此,此前过于着急地用科研来讲资本故事,让资本之路走得更顺畅些;当下资本的“反噬”就如此猛烈且让人心头一寒。相比投资人身在局中,应该看得更加清晰。

其实这些AI公司们心里比谁都清楚,但却谁都停不下来迎合新技术的步伐。而这正是当下AI公司们不断亏损的宿命所在。

到底怎样才算一个合格的AI公司?

我先问一个问题,字节跳动和百度算不算AI公司?对于从业者来说,后者一定算,但前者存疑。

怎么说?百度确实以其搜索、百度云、自动驾驶等这些AI技术而著称,其也一直以AI公司来标榜自己;字节则一直是人们公认的APP工厂,从今日头条到西瓜视频再到抖音,明面上并不如何相关。但实际上,AI可以算是其标配。

也因此,我们来看,当下对于科技公司来说,AI就是其技术底层技术之一,可能开始并不将概念归拢于此,但当下,AI确实在发力,也确实在不断重塑着各个公司的底层技术逻辑。

头部的科技公司也已经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并且正在迎头赶上,比如之前的智能音箱大战,背后先是初创公司为各大公司做技术支撑,到了最后就变成了百度阿里等收编初创公司,并将之发扬光大了。

那对于新进入的创业公司来说,在研发上下力气是正常的,毕竟早期没有营收之时,研发实力是其非常重要的展示窗口,这也是国内AI公司乐此不疲地参加各种顶会,努力刷新自己记录的原因所在。

但正如上文所说,技术和产业之间有着巨大的鸿沟,当下的AI公司更多都是被资本催熟的。大公司用自己源源不断的现金流来填补和等待这样的鸿沟,等到了初创公司,商汤等融资数额之巨,想必也不用我多赘述。

资本和产业的成熟落地之间有时间差相对正常,但问题是,谁也没想到即便上市之后,研发依然需要如此重的投入,时间差过于漫长,长到资本都承受不住,纷纷出逃。

以公认的AI投资大拿李开复来说,他此前表示,从投资视角,AI分为四个时代,分别是黑技术时代、B2B时代、赋能AI+时代,以及无所不在的时代,而当下我们处于第二阶段和第三阶段的中间。

而这其中,黑科技时代是以科研为主,以博士主导,把AI技术当作切入点,再去寻找商业应用的阶段。第二个阶段,AI公司开始做2B产品卖给2B的应用,在保险、银行、客服、金融、教育领域落地。第三个阶段则是赋能AI到传统行业。

当下众多AI公司应该还处于第二阶段,就已经纷纷上市,且拿到了第三阶段资本的注入,未必真正有利于产业的长远发展。毕竟,在各个领域之中,AI还只有浅尝辄止,而并不能真正重构且颠覆产业。

这样一来的困局是,鸟枪换炮或许是刚需,但还并不是真正的痛点,自然营收就上不去了,而这就会直接显示在股价上面。

比如在商汤科技更早之前登陆科创板的“AI芯片第一股寒武纪,相较于其上市首日市值一度冲到1000亿元,已经跌去整整四分之三。

此前有业内人士告知我,AI困局的核心是单价上不去,且单品复制难度系数太高。一项技术如果不能进行商业化和规模化的应用,哪怕研发投入再多,也不能掩盖其营收短板的问题。

所以对于AI企业来说,并不是看到什么风口就一涌而上,也不是狗熊掰棒子,做一个丢一个,更不是往更加细分的领域尝试技术和产品落地,这些都没有解决好发展的本质问题。

而是要在发展之初,就不要被资本“迷花了眼”,看到资本痛快下注,就马上大搞特搞技术,而不讲收入,要知道,虽然覆水难收,但资本给予的一定是要还回去的,还是要认认真真地看清楚,当下产业中最需要的技术是什么,以及最能规模化复制的产品是什么,踏踏实实地解决产业刚需。

一旦看到了某一个产业真正能在AI的作用下降本增效,就踏踏实实地做好自己的基本功,不是AI公司,胜似AI公司。

仍以商汤来论,最近两年,智能汽车业务就被赋予了更高的战略地位,成为商汤科技下一个发力方向。这个或许是非常好的发展方向,但元宇宙离产业更加遥远,可以投入则不宜大张旗鼓。

毕竟,即便AI落地场景在不断增多翻新,但没有稳定的变现模式,AI公司想要实现盈利依旧艰难。少信一点大饼,多做一点实事,比什么都强。

总不能让不能停的研发重投入,一直成为AI公司的阿喀琉斯之踵吧。

摘自-Tech对角线

   
上一篇 下一篇
安踏撕开双巨头铁幕,运动市场变天了没有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