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望|商汤通过上市聆讯,从“长期主义”看 “长期价值”
时间:21-12-10 来源:腾讯新闻潜望
潜望|商汤通过上市聆讯,从“长期主义”看
“长期价值”
腾讯新闻《潜望》作者 郭晓峰
11月22日,港交所披露商汤科技通过聆讯,按照此前上市前融资的130亿美元估值,届时商汤可能会成为人工智能领域全球最大的IPO,外界对其未来发展的关注明显增加。对于原创AI业务,固然不可忽视短期效益,但更应该重视其长期价值。
从行业属性与商汤自身规划来看,成本降低会是未来盈利的主要因素,多元化业务将提升企业抗风险能力。此外,作为硬核科技企业,市场需求始终存在,这类企业会比其他同行更容易抵御周期性风险。
保持成长源于降低边际成本
同其他行业不同,AI模型的产能直接决定商业化成本,如果没有理解这个逻辑,便无法把握相关企业的商业模式。
AI模型是人工智能软件的核心,而建立这个模型通常会消耗大量计算能力及数据的训练过程才能生成。
用更容易理解的方式来说,人工智能模型就是推动数字转型的“新电力”,就像特斯拉从2012年开始在全球铺设25000个充电桩,颠覆了大众对电动车的里程焦虑和出行习惯。行业对AI模型的需求也无处不在。所以,以经济高效的方式批量生成高性能(即高准确性、高速、低功耗)人工智能模型的能力至关重要。
这种依靠效率而降低成本普遍存在于前沿技术企业,例如云计算目前可靠的盈利模式主要来自两点,一是提升资源利用率从而降低成本,二是依靠用户规模,产生规模效应。
对于AI企业来说,技术能力与技术产生的效率是企业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商汤科技也意识到,降低生产要素成本的重要性,就像SpaceX一直在不遗余力地降低火箭发射成本,研究可回收复用发射系统一样,而商汤也在不遗余力的降低AI模型的生产成本。
“很多人一直讲人工智能怎么去提升其他行业的效率,但我觉得人工智能第一个应该提升的是自己的生产效率,只有把自己的生产效率提升起来之后,才能把真正的‘人工智能生产要素’降下来。”商汤科技联合创始人兼CEO徐立认为,只有把生产要素的成本降下来之后,才能说做到真正意义上进入到行业。
由于意识到行业规律,商汤选择以“长线投入”和“长远发展”的眼光去推动AI的创新和落地,简言之就是要做AI基础设施。
商汤科技自主研发并建立了深度学习平台和超算中心,打造了新型人工智能基础设施——SenseCore商汤AI大装置,打通算力、算法和平台,大幅降低人工智能生产要素价格,实现高效率、低成本、规模化的AI创新和落地。
“如果AI生产效率不提升,那AI行业就是一个劳动密集型的行业”,徐立认为AI行业面临的根本问题是生产要素成本无法降低,而这需要从基础设施上寻求突破,“人工智能如果只是单点突破,它其实做不了真正驱动时代的前进,因为它只能解决单点的问题”。
招股书显示,通过使用SenseCore赋能人工智能模型生产的全流程,相较于行业需耗时数周,商汤的研发及工程团队可以将开发时长缩短至数小时。
2019年、2020年及2021年上半年,商汤的研发人员每人年均生产的商用模型数量从0.44一路提高至3.45,然后继续提高到了5.24个,效率提升11.9倍。截至2021年6月30日,商汤已开发超过22,000个用于不同应用的商用人工智能模型,涉及多个垂直行业。
研发人员人均效率提升直接带动毛利率提升,从这里我们可以明确看到商汤正在走向盈利的过程。招股书显示,商汤2019年毛利率为56.8%,2020年的70.6%,2021年上半年为73.0%,连续三年走高。
从上述研发效率提升和毛利率提升维度判断,商汤在AI基础建设方面已经初具成效。如商汤保持这一趋势,在迈过研发投入高峰期后,其研发费用可能会逐步企稳。而且AI模型通用性提升,商业化加速也为其打开了成长通道。
业务如何多元化
降低成本的好处不止是保持了商汤成长,更重要的是AI模型边际成本降低,有助于为技术落地创造良好条件,推动商业化进程。
由于上述原因,商汤有能力和底气将AI快速部署到众多行业不同场景,继而分享行业高速发展的红利。
全球增长咨询公司Frost & Sullivan报告预测,人工智能软件是未来十年增长最快的商业领域之一,2020-2025年均复合增长率为31.9%,2025年将达到1218亿美元的总市场规模。
具体到国内市场,市场调研机构IDC在去年11月给出的预期是,到2024年,中国人工智能市场规模年复合增长率为23%,届时市场规模约达119亿美元。
目前,商汤的业务在AI行业中覆盖领域最为广泛,涵盖了智慧商业、智慧城市、智慧生活和智能汽车,并通过统一的AI基础设施来支撑面向各领域的AI模型生产和软件开发。
中国一汽集团同所有车企一样,在生产中会不断避免生产中断所造成的损失,过去严重依赖人力与经验的检测始终百密一疏。例如在金属冲压工艺中,质量控制检查员难以识别多种不同金属零件中发现的小缺陷。
由于传统的检测过程耗时且缺乏一致性,AI技术有助于帮助制造商及时检测缺陷,商汤开发的企业方舟使客户能够在6到12秒内自动检测超过34种缺陷,检测率超过99%。
AI技术在智慧文旅产业有着巨大潜力,完全沉浸式的元宇宙体验需要数字世界与物理世界的无缝衔接。SenseMARS令用户能够利用消费级移动设备,包括手机、运动相机及无人机等终端,可有效地重建物理世界的高精度三维模型。
“吉虎迎新岁,山河庆升平”,日前,故宫出版的2022年《故宫日历》已经上线,与往年不同,商汤已经将故宫中的藏品复制到了在线,并以AR日历的形式呈现。
AI不止让传统文化重焕生机,在科技IP方面,参与打造了三体线下沉浸式体验馆。除此之外,为上海世博展览馆和曼谷素万那普机场提供导航、导览,带来更好的访客体验;在杭州西湖实现了沉浸式AR导览等等,都能看到商汤输出的AI能力。
汽车智能化是当前AI应用前景较为清晰的赛道,从2017年开始,商汤自主研发的L4级自动驾驶小巴、轿车已经在上海、杭州、日本路测试运行,并配套了10cm级别高精度地图、车路协同等全球领先技术。
截至2021年6月30日,商汤已拥有累计30多家国内外汽车企业客户,成为50多个车型的供应商,在未来数年内将向2000多万辆汽车提供绝影产品
招股书显示,截至2021年6月30日,商汤软件平台的客户数量已超过2,400家,其中包括约250家《财富》500强企业及上市公司,119个城市以及30余家汽车企业,同时商汤赋能了超过4.5亿 部智能手机及200多款手机应用程序,其中有5款每月活跃用户超5亿的手机应用程序。
商汤的AI能力在各种不同的场景落地,积累了大量的“场景优势”与 “场景经验”,这对于通用型技术的开发也是有巨大的助推作用。另外,因为对于场景的积累,可以在新的场景中进行经验复制,从而进一步降低成本。这是一个良性循环,从整体提升了企业的抗风险能力。
低成本、业务多元化之外,财务上充裕的现金储备也为商汤上了双保险。
招股书显示,截至2021年6月30日,商汤定期存款人民币79.4亿元,以及按公允价值计量且变动计入损益的流动金融资产人民币21.9亿元。截至2021年6月30日,商汤的各类现金及存款储备超过190亿元。
以2020年经营现金流消耗程度来估算,即便保持目前的高投入,商汤2020年底账面现金流还能维持长达9.3年。
硬核科技企业的周期性
不禁有人会产生疑虑,当AI站到时代风口时,颠覆性创新和经济周期性会不会又将之送下神坛。
通常认为,颠覆性科技创新会经历20年左右的快速迭代,并为产业发展带来长达30年的深远影响。对抗周期性,这要看企业的赛道选择和持续创新能力。实际上诺基亚、柯达等企业,曾经在行业发展方向的决策上,因为赛道选择失误最终濒临淘汰。
相比之下,技术驱动的硬科技企业则具备抗周期性的特点.我们可以看到不少持续投入技术研发的企业成为了常青树,相关案例颇多。
比如英特尔,IBM,通用电气、甲骨文等,这说明硬核科技企业具有很强的可持续增长能力,很难被系统性颠覆。再比如“钢铁侠”Elon Musk创立的特斯拉和SpaceX,都当之无愧地成为了颠覆性创新的引领者,而人工智能行业也在经历这一过程,商汤则可能成为穿越周期的颠覆性创新引领者。
AI行业本身的特性便是技术驱动,加之整体处于上升期,因而相关企业只要决策得当,完全可以应对技术周期。
徐立认为,当创新的速度足够快,真正能够做到把创新和产业深度结合的时候,就拥有了一个非常高效的往前冲的速度,这个速度就是“逃逸速度”。“达到了这个速度之后,就可以摆脱地心引力,愉快地在我们的产业和行业颠覆中畅游。”
当达到了创新的逃逸速度,商汤就可以大幅领先于竞争对手的追赶,从而更从容地实现技术的落地和应用。对于产业而言,当AI技术的突破和创新“日新月异”,就能够更快速的匹配各种细分场景的实际需求,挖掘更多可能性,创造更多的潜在价值。
根据沙利文的行业报告,基于2020年的收入水平,商汤已成为亚洲最大的AI软件公司。商汤领先的市场地位源于商汤的开拓性研究、先进的人工智能基础设施及依托于人工智能平台的商业化模式。
研发投入与政策持续性两个维度可以从内到外考量商汤应对周期性的能力。
招股书显示,2018、2019年、2020年,商汤科技研发费用在成本占比分别高达45.9%、63.3%、71.3%,呈逐年递增的趋势,区间累计研发投入高达70亿元。
资金与人才始终是科技企业保持竞争力的两大要素,而商汤科技有着行业顶尖的科研团队:40名教授, 5000多名员工,其中约三分之二为科学家及工程师,包括250余名博士及博士候选人;学术研究方面,公司获得70多项全球竞赛冠军,发表了600多篇顶级学术论文,并且拥有8000多项人工智能专利及专利申请,居行业领先地位。
商汤以“原创”作为企业精神指引下,坚持长期主义,包括前面提到的AI底层技术,还有在人才方面的储备,都已经形成了壁垒,达到“逃逸速度”,这让商汤能够在创新层面始终跑在行业前列。
“十四五”规划呼吁以“显著提高质量和效率”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增长,确定了中国将致力于更加可持续和高质量增长的新发展战略,这为硬科技企业成长创造了极为有利的外部环境。
从经济周期来讲,当前中国,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的相互融合将成为未来很长一段时间的主旋律,AI在赋能实体经济,助力碳中和方面已经显现出不可替代的价值,从这一维度来说,AI市场前景可期。
摘自-腾讯新闻潜望
上一篇 | 下一篇 |
---|---|
比芯片人才更稀缺,人才储备仅美国20%,又一... | 李锦解读:中央经济会议10大政策与趋势 (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