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News
联系我们
 

电 话:86-755-82910368

传 真:86-755-82910673

邮 箱:sail-group@sail-group.com.cn

邮 编:518001

3000亿芯片巨头紫光,怎么就破产重组了?

时间:21-07-14 来源:财经郎眼GDTV

3000亿芯片巨头紫光,怎么就破产重组了?

79日,紫光集团有限公司官方公众号发布《公告》称,集团收到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送达的《通知书》,主要内容为:相关债权人以我集团不能清偿到期债务,资产不足以清偿全部债务且明显缺乏清偿能力,具备重整价值和重整可行性为由,向法院申请对我集团进行破产重整。我集团将依法全面配合法院进行司法审查,积极推进债务风险化解工作,支持法院依法维护债权人合法权益。


而就在前一天,紫光集团旗下的紫光国微总市值刚刚突破千亿门槛。


紫光集团的前身是1988年清华大学成立的清华大学科技开发总公司;

1993年公司改组清华紫光集团;

2010年,赵伟国出任集团董事长,赵伟国在半导体业界被评价为出手果断、雷厉风行;

2013年,在赵伟国的带领下,出资17.8亿美元收购展讯通信;

2014年,9.1亿美元收购芯片设计公司锐迪科;

2015年,成功挖来台湾DRAM教父高启全担任执行副总裁;同年,赵伟国提出并购台湾IC龙头联发科,同时表示想要获得台积电控股权。台积电时任董事长张忠谋表示,对紫光集团有意入股持开放态度。可能是因为台积电价格较高,紫光集团与台积电的交易一直都没有下文。

公开资料显示,目前紫光集团“嫡系”上市公司有3家,分别是紫光国微和紫光股份、学大教育。紫光股份是紫光集团旗下的IT信息系统、云计算、大数据等业务平台;紫光国芯是紫光集团存储器产业板块的平台;而学大教育则分属教育板块。

2020年,紫光国微实现营业收入32.70亿元,增长 26.38%。紫光股份营业收入597.05亿元,同比增长10.36%;学大教育营业收入24.3亿元,同比减少18.79%

看得出来,三家上市公司运转还算稳定,但为何紫光集团会陷入债务危机,走到破产重组这一步呢?

首先,紫光集团这几年赚的钱并不多。

2017年至2019年全年营收分别为390.71亿元、483亿元、766.56亿元,归属母公司所有者净利润为10.61亿元、-6.31亿元和14.30亿元。而根据紫光集团披露2020年半年报,紫光集团营业利润为-40.38亿元,亏损同比扩大10.71%;净利润为-45.44亿元,亏损同比扩大23.01%。其中,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为-33.80亿元,亏损同比扩大5.76%

其次,紫光集团债务违约的情况有些严重。

Wind数据显示,该公司自2016年至今共发行了8只债券。根据紫光集团630日公开披露的信息,其旗下已有6支债券违约,分别是16紫光0116紫光0217紫光0318紫光0419紫光0119紫光02


截至2021426日,紫光集团负有清偿义务的已到期债务的累计金额为人民币70.18亿元,紫光集团全资子公司紫光通信负有清偿义务的已到期债务的累计金额为人民币10.63亿元,紫光集团全资子公司紫光国际控股负有清偿义务的已到期美元债本息合计4.6亿美元,紫光集团全资子公司紫光芯盛负有清偿义务的已到期美元债本息合计10.99亿美元。合计人民币大概182亿。

但这些只是紫光集团债务的冰山一角。

2017年末、2018年末、2019年末、2020年上半年,公司合并报表资产负债率分别为62.09%73.42%73.46%68.41%,公司负债率长期居高不下,多次陷入债务困境,经营流动紧张。而截止20206月末,紫光集团总资产2966.49亿元,总负债2029.38亿元,同期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净额-41.64亿元,货币资金515.63亿元,短期借款327.48亿元,一年内到期的非流动负债466.8亿元。

借这么多钱干嘛去了?

造芯片,不,买芯片公司去了。

2013年,紫光买展讯通信时,跟中国进口银行和国家开发银行借了大约9亿美元的贷款;2014年,收购锐迪科微电子的钱是海外融资来的。

2015年,紫光集团斥资25亿美元收购惠普旗下公司新华三51%的股份,成为中国排名第一、世界排名第二的网络产品和服务领军企业;2018年,紫光集团又以22.6亿欧元成功收购法国芯片组件商Linxens。这两笔钱,当然也不会是紫光集团的盈利所得。

前后6 年时间,紫光集团及下属企业先后对 20 多家企业发起了并购要约,投入资金超过 1000 亿元。

与公司规模一同成长的是债务规模。数据显示,截至 2020 6 月,集团总2029.38 亿元总债务,相比 2012 年底的 46.47 亿元暴涨了近 44 倍。更可怕的是,这些债务中短期债务占比还不少。 仅短期借款和一年以内到期非流动负债就达 794.28 亿元。

紫光集团曾几次试图通过引入战略投资者实现自救。2018 8 月以来,紫光集团多次表示将引入国资作为战投,但都因内外部环境变化,被迫终止。

紫光集团还有救吗?现在还难以下结论,但旗下紫光展锐、长江存储、武汉存储基地、上海宏茂微电子等产业都有不小的价值。一切只能静观后续的重组方案。

在这里我们简单讨论一下紫光集团通过并购打造世界领先的集成电路公司这一战略是否行得通。

在许多人的眼中,想要打造一家芯片公司,最主要的道路是不断的投入时间、财力进行研发。比如,华为从2008年到2017年,为研发投入了4000亿,其中芯片研发占了40%2019年,华为研发费用高达1316.59亿元,约占全年收入总额的15.3%

除了华为,中芯国际也烧了很多钱,从2017年到2019年,中芯国际在14nm及以下制程的研发中共投入了72.52亿元,每年投入的研发金额呈逐年增多的趋势。

“先进芯片工艺都是钱烧出来的”这句话说得一点也不错。有媒体曾报道称:10nm芯片生产线一条超过50亿美元,7nm芯片生产线一条超过100亿美元,而3nm芯片生产线一条超过150亿美元。

而更残酷的是,就算是烧了这么多钱,也未必造的好自研芯片。

小米于2014年注册全资子公司,小米松果电子,负责研发澎湃芯片,到2017年,首款搭载澎湃S1芯片的手机,小米5C问世,但由于性能不高,只能走低端市场,最终销量惨淡。

举个不太恰当的例子,就像原研药一样。制药公司投入上百亿的价钱研发新药,但钱花了成功率却是难以保证的。而做仿制药的逻辑就简单多了,生产、营销。

像芯片这种技术门槛高,自主研发新技术代价大的行业,靠买买买解决问题并不算错。英特尔、英伟达以及AMD这些行业领先的企业也曾多次用收购的方式拓展业务。

比如为了在基带芯片领域占据一席之地,先是2010年英特尔宣布以14亿美元收购英飞凌的无线业务,后来,又通过收购威盛,英特尔以这样的方式绕过高通获得CDMA专利。

而去年,英伟达准备花费400亿美元收购ARM公司的新闻也在行业内引起不小的震动。目前这项收购案这段时间迎来了多次反转,仍没有一个明确的结果。

但另一个芯片巨头似乎运气不错,AMD公司计划以350亿美元的价格收购可编程芯片厂商赛灵思一事已经获得了欧盟反垄断机构的批准。

说回紫光集团,其最大的错误不是采用大规模的并购,而是帐没算好。

芯片是一个长期投入的产业,即使通过并购的方式快速发展,但后续的投入仍然很大,收回投资周期较长。想靠着股票市值的上升继续融资是不靠谱的。更不要说,紫光还拥有大量的短期债务。

想要彻底解决问题,度过危机,紫光需要的可能不是一笔简单的注资,而是一只真真正正的现金牛。不然的话,放慢发展速度几乎是唯一的选择了。

摘自-财经郎眼GDTV

   
上一篇 下一篇
依图科技至暗时刻:IPO终止 总员工数已缩减 ...滕泰:高PPI与低CPI,民营企业生存环境 有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