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化企业集团崩盘与我们的认知方式
时间:20-01-07 来源:秦朔朋友圈
多元化企业集团崩盘与我们的认知方式
在秦朔朋友圈看到俞铁成先生的《2019,中国多元化企业集团崩盘启示录》,文章列举了这两年崩盘的一些大型民营企业重蹈多元化覆辙走入困境的案例。
当年德隆崩盘时,德隆的多元化也成为胡舒立等财经评论家批评的焦点。我看了文章后面的留言,有的表示赞同,认为“艺多不养家”;有的则认为,每个行业都会经历周期,优胜劣汰,聚焦主业工匠精神是很好的一种模式,但也不能完全抹杀跨界进入的其他企业,即使那些企业没你厉害,但也会有鲶鱼效应,提高行业的危机意识,加速行业升级和创新。
我基本上不太同意“多元化导致企业崩盘”的分析和结论。
企业发展选择多元化还是专业化,不是企业成败的分水岭。支撑日本经济的六大商社伊藤忠、三井、三菱、住友等,哪一个不是多元化企业?!美国通用电气(GE)成功的时候,就说它是多元化的成功,现在亏损了,就说是多元化造成的亏损,这种分析也过于简单化。至于复星集团,早已经不是实业投资经营者,已经成为全球化的金融投资机构。
首先,这两年崩盘的企业不仅仅是多元化集团,从事单一业务的大型民营企业崩盘或者遇到困难的也不在少数。比如汽车领域的重庆力帆、众泰汽车、宏泰汽车等,也出现了同样的困境。
其次,崩盘的主要是民营企业,它们的际遇之糟远远超过国有企业,主要原因还不是多元化,其实国企、央企的多元化程度更高,但这几年日子很好过。主要还是国企和民企完全不在相同的市场环境中竞争,民企还是相当弱势,所获得的行政资源、准入门槛、金融资源和国企完全不在一个层次上。国有处于主导地位,民企处于支持、引导地位,奔跑在不是一个宽度的跑道上。
大型民企之所以突然遭遇困境,主要是对宏观调控政策带来的市场环境变化没有及时反应过来。为了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收紧信贷,大型民营企业集团受到的冲击一定最大,因为他们在扩张时的杠杆率都很高,那时金融机构抢着给他们授信,支持其扩张。
第三,最重要的原因是,中国金融市场是一个间接融资为主、直接融资为辅的市场。企业快速发展后,直接资本融资市场的支撑力度不够,且大量的直接融资是“假直接,真间接”,是“名股实债”,这导致企业资本金的增长速度跟不上资产和负债的增长速度,必然增加有息负债的规模,导致发展不可持续。一旦遭遇系统性信贷控制,必然出现资金流断裂,陷入困局甚至崩盘。这和多元化、专业化没有直接关系。
最后想说的是,大型企业集团的多元化,其实多数不是简单的多元化,而是在全球范围内的产业链、价值链的配置。
华为是多元化还是专业化企业呢?华为从早期创业的电话程控交换机,到窄带接入设备,到宽带接入设备研发制造,到手机,是不折不扣的多元化企业。
5G时代来了,物联网、大数据、产业互联网、人工智能时代与传统产业的深度融合,将打破专业化和多元化的界限。再把这些深度融合的东西带到全球去建立联系,创建全球化生态,这将是一个什么样的蓝图呢?
产业秩序变革,带来企业生态变革,未来会更加复杂。如果还用简单的专业化和多元化解读全球经济秩序重构,我们未免太狭隘了。
企业发展已经告别简单的多元化与专业化路径。我们需要新的认知方式。
摘自—秦朔朋友圈
上一篇 | 下一篇 |
---|---|
越是经济寒冬,越要理解什么是经济周期 | 2019募资魔幻一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