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News
联系我们
 

电 话:86-755-82910368

传 真:86-755-82910673

邮 箱:sail-group@sail-group.com.cn

邮 编:518001

从投资角度分析万达、融创、富力的世纪大交易

时间:17-07-24 来源:央行观察

从投资角度分析万达、融创、富力的世纪大交易

做投资要找趋势性的机会,趋势性的机会必须是长期的,单边的,而且是大体量的。

正文

主讲人:今天大概给大家讲一讲融创,我是港股的投资者,我也持续关注融创,研究地产,过程我了解一些,我给大家介绍一下情况,还有我自己的一些解读。

一、 早先版本的并购协议

7月11日早上,融创公布收购万达资产的公告。融创296亿买了它的13个文旅城,4973万方的可售面积,还有336亿买了76个酒店。都非常便宜。

酒店资产的价格相当于每建筑平米一万元。这些酒店品牌包括希尔顿、威斯汀等著名品牌,在一二三线城市都有,比如北京、青岛、重庆、大连等地,而且都是城市最好的一些地段。我们现在买住宅也没有一万一平那么便宜,这个肯定很便宜。

文旅城体量很大,融创之前有9000万方的土地储备面积,文旅城有约5000万方可售,虽然有一部分已售了。融创只是在文旅城上花了296亿,收购的土地储备相当于它过去的总储备的50%多,而且这里面应该绝大部分是住宅。

后来报出来,文旅城负债是450亿,但是它账面上有200多亿的现金。融创持有文旅城这个资产只是净增加了大概250亿的净负债,再加上它所支出的296亿。而且第一个公告指出,万达指贷银行贷给融创296亿进行收购。这个实在是太划算的买卖!贷款利率为三年期贷款基准利率4.75%,非常的低。实际上,现在开发贷、发债都是很困难的,已不是利率高低的事。

所以这样看下来,这笔交易异常划算!占用资金略多,融创负债会提升,但不会明显恶化,主要是吸引力太大了。

二、对早先版本并购协议的解读

刚出现这个消息的时候,其实大家还是有一些置疑,主要是觉得为什么万达会这么廉价的出售给融创,而且对融创有一些担忧,因为融创孙宏斌本人一直觉得销售是他主要的战略模式,商业自持他认为账算不过来,所以他一直不愿意进军商业。

我们先说万达为什么要出售。

当时市场上有两种声音,第一个声音说万达急需流动性。因为前段时间银监会出了一个政策,对海外投资比较多的一些企业进行一些贷款的风险排查,现在看来实非常确定的,一些主要媒体也说了,有可能涉及到资产的转移。我们知道万达在海外的收购非常凶狠,包括马德里竞技队、西班牙、美国芝加哥、澳大利亚的物业,甚至印度都要花很多的钱,万达还收购了海外影院龙头,这个是花的数目非常大。这种收购很显然不可能在海外借贷,资产收购的是在海外,但是负债是在国内,这个形成了一个国家不愿意看到的局面,我觉得可能银监会收回了一些对他的信贷支持。你的资产既然在海外,不可能快速地变现,只能用国内资产换取流动性了,来符合银行、国家对它的一些要求。

还有一个说法,万达上A股。实际上现在地产企业上市基本上被封锁了,它想上市必须是一个非地产的企业,所以只有剥离地产这一块,才有可能被归为文娱企业去上市。

当时我觉得两种可能性都有,但是我觉得第一种可能性比较大一些,第二种可能不大。因为实在资产打折得太多了。一般只有遇到的流动性,它必须短期就要变现的情况下,才能出现这么大的折价。其实上A股拖一拖也可以,没这个必要。

但是,更想指出的是,王健林董事长早就打算让万达转型,因为地产调控特别剧烈,希望做更具有持续性、稳定性的生意。所以,这笔折价如此之明显的交易,有可能既有一定要符合政策意志的被动应对,也有借此下决心彻底转型的主动意愿。

昨天出了一个文件,这个很快大家被传播了,但是并不是所有人都看到了,应该是某大行传出来的一个文件。文件是说,针对万达海外的投资非常多,大家要排查其风险,措辞严厉。从这个文件来看,第一种可能性就更大了。对于融创来讲,因为万达需要速度,要很快换取流动性,万达必然要折让出较大价格优惠,融创很可能是占了一个非常大的便宜。当时大家想到一些问题,比如说损失万达涉及到一些政治上的因素,融创会不会被牵连。我认为,毕竟万达是在海外收购很多资产,不是融创。

再说一下万达为什么选择了融创。

我个人还是觉得融创在业界,在并购领域,有非常好的口碑。大家都知道融创孙宏斌之前收购绿城,是绿城违约了,融创也没有说什么,包括雨润。融创并不是太计较这些事情。甚至等到绿城恢复过来以后,孙总还祝贺一下。所以孙总的确在并购领域里积了很多很好的口碑,大家觉得他比较厚道。

另外一点,融创并购决策特别快。之前收购天津的星耀五洲的项目,一百亿的规模,大概是一到两周就谈下来了。对于万达这么急要换取流动性,首先会选择融创比较合情合理。

当出现这个公告的时候,我的第一反应有两个:第一个,(换取流动性的)速度是必须要支付价格的。第二个,选择融创我觉得非常情理之中,主要看重老孙的并购速度和他的口碑。

三、最终版本的并购协议

然后时间转移到7月19日。在新闻发布会的时候,大家看到加了一个富力,据说是收购酒店的。发布会一度被暂停了,原计划在4点开始,结果推迟了一个多小时。当时有媒体报道说推迟过程中,有三个公司名字的牌子撤下来了,换成万达和融创。后来记者又听在里面摔了杯子,貌似争吵起来,当然后来王健林董事长之后又否定了。媒体大概的揣测是,富力老板比较犹豫,要求进一步砍价。

我觉得有这个可能,因为看后面的具体交易数据能看出一些猫腻。为什么这么说?最后达成了一个协议,富力大概花了199亿买了酒店,酒店基本数量没有变,我们可以见到当时融创买是336亿,现在富力只是199亿,肯定是便宜了很多。文旅城,融创最后花了438亿,实际上比过去的296亿增加了很多。

虽然王健林董事长说是谣言,但是看细节也真的不能排除。富力老板没想好或者临阵退缩,可能孙总比较生气,最后还是维持大局,还是保持合作。富力买酒店的价格大幅地折下来一百多个亿,加在了融创买文旅城的价格上了。当然这个我们没有确凿的证据,但是也是能够推测,毕竟两个资产的价格出现了明显的变化,而资产包没有变。

若如此,从个人角度我完全能够理解富力。因为时间太短了,在万达和融创发布公告之后,没多少天的时间就被拉来进入合作的关系。第二点,富力也是希望平衡各种业务发展,也不是一个纯粹搞酒店自持的企业。

但是从这件事看,孙总我非常认同。因为他的决策是,虽然是在文旅城上多花了一百多个亿,但是他保持了战略的稳定性。因为孙总一直强调我们主要搞销售,尤其是住宅的销售,我们不搞商业自持,用他的话讲商业自持的“账算不过来”,尤其是在商业里酒店是非常不赚钱的。我之前研究过一些商业的企业,比如购物中心的自持还好,能够收一些租金和管理费,但酒店的话可能比这个还差一点,甚至还比办公楼差一点,现金回报率比较低,所以很显然这个不是孙总所喜欢的。

第二点,我相信他也是算清楚一笔账,五千万方的土地储备,文旅城绝对是够赚的了,而且它的成本非常低。

第三点,我相信孙总也是帮助王总一把,因为毕竟是王总找孙总的,应该是有流动性的需求,比较急迫的需求。首先要保证和万达的交易做成,我自己吃点亏也就吃点亏吧。

四、进一步分析

这个事情大概的经过是这样的,从这里面我们能够看出什么?

我们从投资的角度讲,刚出来公告的第一时间,我个人的意识,一定是万达急缺流动性,这种可能性比较大,要不然不至于这么便宜。因为我们研究地产知道大概的价值,即便是一些比较残缺的数据也能够判断出来。如果要是换取流动性的话,一定会有比较大的折价,就是我说的“速度是要支付价格的”,融创的账肯定是算得过来。

这是一个定性的分析,因为有的时候我们做投资的角度,没有充分的信息,但是我们可以判断出来方向,这个方向肯定是划算,但是具体划算多少不太清楚,但是从巨大的体量上来讲,小幅的折价都以为这巨大的绝对额。

这个时候我是倾向于看多,进一步的信息披露,感觉更加确认了。融创在这里面负担比较重一点,现金流牺牲较大,但是他这个买卖非常划算。当我们看到今天具体的交易,虽然富力少付了一百多亿,融创多付了一百多亿。但是融创自身而言,和之前大概600多亿总价来说,还是少付了200多亿。这个就会大幅减少融创现金流的压力,因为融创现在据孙总讲,他6月30号有900多亿,可动有五百亿的样子,再加上他7月份还有200多亿的销售,8月份以后300多亿平均每月,所以他现金流应该不成问题。你从原来的计划600多亿的支出,现在降到430亿的支出,我觉得对他来说绰绰有余,还是体现出了孙宏斌现在更加稳健的风格。

这种稳健在孙宏斌的人生历史当中,其实在早期可能是看不太清楚的。因为如果了解他的话都知道,他曾经在联想的时候,因为一些事情,他自己说也是当时的年轻气盛,挑战了柳传志总的管理,导致他在监狱里待了4年的时间。后来他申诉,说自己是无罪的,联想也支持他这种申诉。我在他的微博上看到这么一句话我觉得非常好,2011年12月12号的,说:“年轻时觉得自己聪明努力,希望抓住所有的机会,做事激进坚决,争强好胜,喜欢说死也要轰轰烈烈,年纪大了知道首先不能掉进坑里,要先活着,再去抓住属于自己的机会,看不明白的机会就坚决放弃,让自己和企业都活的健康从容,年轻不能四平八稳,年纪大了不能不顾一切,什么年纪干什么事,别活反了。”

其实我觉得从这个并购里讲,因为并不是孙总主动找王健林去发起的这个并购,还是王健林董事长找的孙宏斌,这说明还是信赖孙总。孙总在这个问题上的处理,最后选择拉进富力,我虽然多支付了一百多个亿,但是我觉得他选择的是一条相对稳健的道路,他符合自己的战略。更关键的是他的流动性进一步保障不会出任何的问题,这个对房地产企业非常重要。

现在融创的土地储备,原来是9000万方,现在加上了接近5000万方,这个体量几乎接近了恒达和碧桂园了,基本上在第一梯队了。如果在流动性上也不出现太大的问题,很显然他巨大的土地储备就会转化成利润和现金流,并且出现一个更好看的资产负债表。

补充一下,为什么说他的流动性要不出问题。在这次交易当中,我个人觉得他是选择了一个稳健的打法,但是更为关键的是他今年下定了决心,3000亿的销售规模是铁底,去年是1500多亿,也就是几乎翻了一番,这就很有力地保证了他今年的流动性比较好。

另外一点,融创从去年的10月份,孙宏斌董事长非常明确地说我们不再拿地,一个是特别地贵,他算不过来账,所以他非常坚决地执行。所以今年主要的拿地都是通过并购的,大家看到他并购一个接并购,量都非常大,但是别忘记他在公开的土地市场里几乎没有拿地。

所以总体来看,今年到现在大家测算了一下,大概不到一千亿的拿地规模,其实可能还小于去年。如果他下半年还要继续拿地,我个人认为今年拿地的投入,基本上可以等于去年。因为他公开说我2017年是拿地,土地投入要少于去年,今年没想到到7月份的时候有这么好的一些机会,所以我估计也就基本上大约是去年的样子。但是他的销售是3000多亿,比去年应该翻了一倍。我觉得从这个角度讲,他的流动性应该不是问题。

我大概就讲完了。我的结论是说他的流动性不是问题,在这样的情况下,他巨大的土地储备可以转化成他的利润、现金和他更好的资产负债表。

现在融创的市值才550多亿人民币,但是他对应的土地储备现在看来,应该是一万四千万方。价值之前说是一万三千亿元,其中权益土储是九千亿,再加上这次这么大体量的并购。但是总体来说融创的规模非常接近第一梯队,恒大和碧桂园的市值有两千亿左右,融创现在是550亿,对应每年3000亿的销售,我觉得比较便宜。

很多投资者在问融创最近一段时间一直在上涨,这个时候是不是仍然有投资价值?

其实大部分投资者首先接触的是股价,上面的图往往不太容易让人家接受。我认为融创还具有投资潜力。实际上我想说,你要看基本面,有的时候基本面支撑价格。像融创今年达到3000亿的销售,去年1500亿,去年实际上翻了一番,它的销售不停高速增长。第二点融创土地的储备也在大幅增加。无论你按它的销售还是土地储备来算,其实都在快速膨胀。它有一些负债,大家觉得杠杆率提高,的确是这样的,但是它有一部分负债像王健林董事长说的是预收款,这个不能算明显的负债,因为流程是这样的。另外,地产企业还要看每个地块的回报率。

关键的一点大家可能关心它的杠杆,我觉得融创属于高周转的类型,它的销售比较狼性。今年3000亿的销售形成快速的回转,杠杆没有问题。总得来讲从它的规模、模式来看,我觉得并购的模式还有高周转,基本上能够保证它能够有效地把巨大的土储,进一步地转化成销售和利润。

所以只要有这个保障,我们用土储和销售来进行横向的比较,还是可行的。那么,恒大、碧桂园2000亿的市值,融创达到1000多亿问题不大,现在不到600亿人民币的市值,有较大的上涨空间。

我们主要从这个角度算的,不是从股价算的。有的股价涨的非常高非常快,但是基本面也发生了一个巨大的变化,基本面的变化还是建立在趋势,地产行业集中度提升的长期趋势。

我们可以想象全国最大的行业,它的集中度如果开始提升的话,是一个长期趋势,如果能够站住行业的前三名,550亿的市值是非常少的。就融创的体量,应该未来每年能够保持4000到5000亿的新推获值,也就是说假设4500多亿,60%每年转化成真正的收入,4500×60%,现在的收入还是可以维持的。加了万达以后,可能销售量还要增加,3000亿销售肯定是打不住的,今年3000亿销售,明年可能还多一点。

当然,我也是希望大家能够关注宏观调控,地产的调控和金融的去杠杆,这个也会形成一定的压力,我觉得问题不大。因为融创我观察它收购了很多土地的价格比较便宜,它不是招拍挂拿的,它是并购拿的,也就是一些区域性的房地产开发商有地,当地有比较好的地,但是没有钱开发了,它只能比较低价的被收购,所以融创的并购模式主要是做这个的。它即便受到一些政策的调控和压力,它进行大幅的打折,它还是有利可图。就算没有利润了,它也能够换取很多的流动性,已获得难得的并购便宜货的机会。虽然它不是表面上的利润,但在周期性好转的情况下,就会形成比较好的利润率。

其他的两家,富力我没有关注过,万达现在还没有上市,所以我不是特别清楚。但是我觉得富力一定是狠赚一笔,因为原来我们测算,融创去买这些酒店的时候,平均按建筑面积算每平米一万块钱,这么好的地方,很多都是五星级的酒店,国际大品牌的酒店,这个肯定是便宜,一万块钱连住宅现在都买不下来,很多连土地按建筑面积算都拿不下来,336亿是这个价格,它结果是199亿拿到的,这个是非常划算。当然这些酒店可能未必会产生比较好的现金流,但是在资产负债表上,比较好看,也许它不能卖,但是我觉得还是非常廉价的。我认为这个事情对富力是好事,它的股价应该有一个正面的表现。

摘自—央行观察

   
上一篇 下一篇
王健林已在亏损边缘符合这三个特点,就是新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