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News
联系我们
 

电 话:86-755-82910368

传 真:86-755-82910673

邮 箱:sail-group@sail-group.com.cn

邮 编:518001

互联网公司们津津乐道的“独角兽”,连发明这概念的美国人都觉得越来越不靠谱了

时间:16-06-30 来源:好奇心日报

互联网公司们津津乐道的“独角兽”,连发明这概念的美国人都觉得越来越不靠谱了

用一位投资人的说法,“太多公司烧三五亿换来三四千万的年收入。”

独角兽:一种神话里的动物,有着白马的身体,雄鹿的大腿,狮子的尾巴,额头上还长了一只角。《韦氏词典》

过去三年来,这个词有了新的含义。

知名硅谷投资人 Aileen Lee 2013 年的一篇《欢迎来到独角兽俱乐部》,让“独角兽”成为十亿美元创业公司的代名词:他们从零起步,还没上市价值就超过 10 亿美元。从一键叫车软件 Uber、房租分享公司 Airbnb,再到国内的小米都是典型的独角兽公司。

这个词很快也红到了中国。不论是拆分没多久的乐视体育,还是新近融资的猎聘网,都用“独角兽”来宣传自己的强大。

连北京卫视都做了一档叫《我是独角兽》的真人秀,炮制着“98 年女孩创办电商平台,5 分钟融资 1500 万”之类的神奇故事。

但经历了同样的狂热后,过去几个月里,在这个词汇的诞生地硅谷,开始了对“独角兽”模式的反思。

从 2015 年年末开始,富达、普信、摩根斯坦利等多家基金开始调低自己所投独角兽公司的估值。美国前 15 家“独角兽”中,有一半受到影响。

 

 

 

 

 

 

 

 

 

 

 

 

 

 

 

 

 

 

当中 Palantir、WeWork、Zenefits 等公司都出现裁员或者大量员工离职。

最离谱的是做血液检测的 Theranos,因为被媒体调查出核心技术造假,90 亿美元的估值蒸发一空。好莱坞已经要把这个戏剧性故事改编成电影。

当中绝大多数公司没有 Theranos 这样的问题,它们做着各自领域里最创新、最好的产品。

但现在,投资方已经不再相信这些公司值这么多钱了。

用资本在 5 年内催熟一个科技巨头,这想法是怎么开始的?

带来前几年投资热,让人们对科技公司增长无限乐观的人是 Facebook CEO 马克·扎克伯格。

Facebook 被认为是独角兽的鼻祖,一个一开始不追求盈利,大量融资抓住用户量、抬高估值的公司。

上市前,Facebook 已经成了全球最大的社交网络、估值超过千亿美元。但它的盈利能力还是遭到了多家投资机构的怀疑。

直到 2012 年上市前,Facebook 估值还一度被下调。上市第二天股票就跌破了发行价,曾被称为美国 10 年间最差 IPO 交易。

 

 

 

 

 

 

 

 

 

 

 

 

 

 

 

 

 

 

 

 

上市两年后,Facebook 用成绩证明是市场看走了眼:广告营收大幅增长、超过十亿人每天用它。Facebook 的市值也在今年年初突破了 3000 亿美元的大关,比肩微软与亚马逊。

Facebook 的成功让错过机会的投资者变得乐观起来——只要是一个重要领域里面最好的公司,把大量的用户抓在手里,总是能够撑起几百上千亿的估值吧?

这也是为什么在 2013 年之后,估值过十亿美元的公司像雨后春笋一样冒了出来:

 

 

 

 

 

 

 

 

 

 

 

 

生怕错过下一个 Facebook,每个垂直领域里数一数二的公司都成了投资者追逐的对象。这些公司可能还没有盈利,或者还在培育市场的早期,但投资者愿意砸钱加速这一进程。

到今年 2 月,估值超过 10 亿美元的独角兽数量已经超过了 229 家,其中有些公司如办公室通信软件 Slack,从产品推出到估值 10 亿美元,才花了不到一年,远超当年的 Facebook。

 

 

 

 

 

 

 

 

 

 

 

“融下一轮,就是在纸上写一个比上一轮高的估值,做个 PPT,然后确定价格,看着几百上千万的钱流入你的银行账号。”

Uber 早期投资人 Bill Gurley 曾经这样嘲讽两年前的那一拨融资热潮。

公平地说,正是这些资本的涌入,才有机会让一个新类型的产品快速普及。

如果不是滴滴和快的在投资方的支持下每月花数亿进行“打车大战”,很难想象用手机打车会在中国大小数百个城市成为常态。

如果不是优步和滴滴出行的超低价专车大战,很难想象打车软件在中国能直接挑战出租车的生意、甚至让监管机构也开始考虑改变而不是直接封杀。

密集的资本投入直接改变了不少市场。

但不是砸向每个市场的钱都有回报

靠网盘起家的 Dropbox 就是这样一个例子。

从 2008 年上线到 2011 年用户数上千万,Dropbox 做成了全球最简单好用的网盘,甚至拒绝了乔布斯的九位数收购提议。到 2013 年,这个公司的估值已经达到了 40 亿美元。

但仅仅“网盘”很难带来与之相匹配的收入。于是 Dropbox CEO Drew Houston 做了一个新的商业计划,想让公司变成基础互联网服务。在当时乐观的投资环境中,他用这个未被验证的“未来蓝图”拿到了一笔新的资金,Dropbox 的估值也冲上了 100 亿美元。

融资之后,Dropbox 在一年多时间里连续收购 13 个初创公司,推出了照片管理服务、协作的工具,笔记服务等新功能。

同样是在这个阶段,在 Dropbox 还没能赚到一分钱的时候,他们就花 10 万美元买了一只 1.5 米高的铬合金熊猫雕塑放在公司门口。

 

 

 

 

 

 

 

 

 

 

 

 

 

 

因为烧钱速度太快,没风光一年,Dropbox 就把收购来的服务陆续关掉了。

2015 年 10 月,Dropbox 的投资者贝莱德集团将他们投资的估值调低了 24%,随后另外一个投资机构,美国富达投资集团也把对 Dropbox 的投资估值降低了 20%。

遇到问题的独角兽,大抵都遇到了同一个问题

铬合金熊猫现在已经成了 Dropbox 的耻辱柱。

“这熊猫的存在意义,就是提醒我们这件事做错了。建立一个健康、可持续的商业公司,每一分钱都很重要。”今年 5 月,Dropbox 公司给员工的内部邮件里是这么说到。

同时,为了渡过这段融不到钱也还没能上市的时光,Dropbox 同时也在缩减免费餐饮、健身房和洗衣服务之类的福利。

但其实 Google 早年花钱也毫不含糊,互联网公司的免费餐饮、健身之类的服务都是效仿这个搜索巨头。而 Google 也曾在 2008 年包下了洛杉矶迪士尼公园给员工举办年度滑雪活动。

如果 Dropbox 能像 Google 今天一样每季度带来数十亿美元利润,一头 10 万美元的熊猫根本没人在意。

问题在于 Dropbox 在砸钱拉来 5 亿用户、上线一堆新服务以后,还是没找到办法像 Google 那样赚钱。

Palantir、Pinterest、Zenefits 也都一样。它们都像 Dropbox 一样做出了各自领域里最好的产品、靠大笔融资换快速增长,达到了和 Google 之类的巨头可以一比的用户量,但它们就是无法获得和公司估值相符的收入。

用一位投资人的话说,独角兽的问题是“太多公司花三五亿换来三四千万的年收入,而且之后增长也不快。”

市场已经对独角兽的问题作出反应

最早意识到独角兽问题的是投资者本身。

去年 10 月开始,美国多家共同基金开始调低各自所持独角兽公司股份的估值:

富达投资基金调低了自己在网盘公司 Dropbox、人力资源服务公司 Zenefits 和企业软件公司 Cloudera 所持股份价值;

摩根·斯坦利调低了自己在 Dropbox、大数据公司 Palantir 以及印度电商 Flipkart 所持股份的价值;

福德增长机会基金调低了所持图片社交应用 Pinterest 的股份价值;

普信投资基金调低了所持 Evernote 股份的价值。

这些都是投资管理方,调低所持创业公司的估值对它们没什么好处,只是在承认需要承认的现实。

因为在此之前上市的独角兽们,股价都大幅下跌。

 

 

 

 

 

 

 

 

 

 

 

 

 

 

 

 

 

 

根据《财富》杂志的统计,2015 年美国上市的科技公司,平均盈利是负 900 万美元。

市场抱着对下一个 Facebook 的期望等来了这些公司的表现。现在那些赚不到钱、但估值又很高的创业公司,想靠上市赚到钱变得更难了。

硅谷已经开始调整

“以前,大家比较认可的变现方式主要是上市。而最近我们看到的情况是,上市后股价大跌反而亏钱。而对于中小公司来说,另外一种变现方式就是并购和收购。”专门做科技公司法律咨询的旧金山律师 Jason Gordon 告诉《好奇心日报》。

最近一年来 Gordon 接的更多是收购和并购相关的案子。他最近在旧金山附近办了很多小型的活动,主题大多是“如何准备被收购”,给创业者普及收购案的基本知识。基本每一场都挤满了人。

至于那些估值达到几十甚至上百亿美元、不容易被收购的独角兽怎么办?

著名硅谷投资人,Uber 的早期投资者 Bill Gurley 今年 4 月曾写了一篇在硅谷创业投资圈传播甚广的文章谈独角兽问题。他给出的答案是,更多融资只会带来更多烦恼,不要再想着通过融钱继续扩张了,哪怕降低估值、缩减开支,也要先把公司的盈利情况经营起来。

但主动调低估值并不像说得这么轻松。许多人放弃 Google、Facebook 的工作机会,加入极速增长中的创业公司就是看中自己分到的期权能够在未来公司上市或被收购后变成一笔大钱。

而调低估值至少短期内意味着他们的收入缩水了,且以后也未必能涨回来。这会加速人员流动,对于一个还在探索盈利可能的公司来说不是好事。

在硅谷做大数据的独角兽 Palantir 今年便饱受估值下调之苦。这家原本专门做美国政府生意的大数据公司估值达到 200 亿美元,一度位列全美第二。Palantir 从去年开始拓展新业务——给企业做商业咨询服务。

一年下来,Palantir 预期 17 亿美元的营收完全没兑现,去年还在亏损。在今年 3 月,Palantir 的估值被摩根斯坦利下调了 32%。

很快,带有这样一幅“血腥”画面的海报被员工贴在 Palantir 办公室,警告同事说大家的期权快要一文不值了:

 

 

 

 

 

 

 

 

 

 

 

 

 

随之而来的,是大量核心员工出走的消息。目前这家不过 1500 人的公司短时间内就有超过 100 人离职,包括不少高管。最后 Palantir 只好宣布对公司任职 18 个月之上的员工加薪 20% 来缓解离职潮,这又进一步增加了公司的开支。

不是所有独角兽都不健康,有些未来变成下一个 Facebook 也说不定。但目前多数独角兽看不到这样的希望。

独角兽问题不会只存于硅谷

Bill Gurley 总结了独角兽公司问题的 5 个表现:

现金消耗速度极高;

大部分公司都离盈利很远;

竞争力主要靠资本驱动;

无法在短期内给员工和投资者带来回报;

公司热切地寻求下一轮融资。

而对照中国互联网公司,你不难找到上面的每一点。

编者注:PC、互联网、智能手机……每个基础技术的普及都伴随着数年的高速增长。对于科技业,增长已经持续了四十年。

现在这个增长可能会停一会儿:智能手机带来的增长已经放缓,而打车和外卖以后,我们已经没再看到类似社交网络、电商这样调动千亿财富的突破。

接下来会是什么新技术为整个产业的增长铺平道路?这技术又能不能及时到来?

这些问题将影响所有人,从苹果、Google 这样的巨头,到风险投资机构和创业公司,再到每一个科技产品的用户——基本上是所有人。

过去四十年,为整个科技业的持续繁荣打下基础的技术大部分来自硅谷。我们将在硅谷做一系列报道,从不同角度看这个变化。这是第二篇。

摘自—好奇心日报

   
上一篇 下一篇
互联网创业尸横遍野的背后:骄奢淫逸,净吹牛...李嘉诚:时刻戒备“闭塞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