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News
联系我们
 

电 话:86-755-82910368

传 真:86-755-82910673

邮 箱:sail-group@sail-group.com.cn

邮 编:518001

路透社:中国经济学家呼吁放宽地产调控刺激经济

时间:15-09-18 来源:路透社

路透社:中国经济学家呼吁放宽地产调控刺激经济

路透北京9月15日-中国三季度经济增速破7概率正逐渐加大。复旦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和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张军教授认为,政府在着力化解产能过剩、地方政府债务等存量问题的同时,更应注重如何稳住增量,有了增量带动,经济才能慢慢向前滚动。而在中国当下阶段,突破口还是房地产和基建投资。

他日前在接受路透专访时指出,中国实际经济增速之所以在潜在成长率下方运行不能总是归咎于制造业,因为制造业本身正经历痛苦的转型期;主要原因还是占全部投资70%的房地产和基建投资上不去,政府在这方面的政策过于谨慎,不愿意放到位。

“一定要有一个观念,就是存量和增量之间的关系。中国过去的经验是,存量问题要靠启动增量来化解。如果仅仅把注意力放到存量上,为了化解存量而抑制和收缩增量,怕走回头路就不希望放松,这样经济会陷入严重境地。”张军称。

他认为,中国经济增速不应该下降到7%左右的水准,因为潜在增长率是一个慢慢回落的过程,不可能是断崖式或者说台阶式的下降;根据最近发表的研究,即便考虑到人口红利的消失、人均资本存量的上升等因素,中国目前潜在增速也应该在8%以上。

“实际增长和潜在增速之间目前有巨大落差,不是因为制造业,而是房地产和基建投资上不去,前者受到严厉调控,后者受制于地方债务。”他说,“政府政策过度谨慎,不愿意放开,房地产也不愿再去碰它。”

张军认为,首先政府要拿掉房地产调控政策,释放改善性需求,让房地产市场活跃起来,这样土地交易才能活起来,地方政府才有资金搞基础设施建设,地方债务才有望逐步偿还。

“现在中央对地方的借贷封了顶,地方动不了了,这不利于投资需求的恢复;债务则需要多方面治理,地方债务的置换和核销非常必要,而且还要降息,减轻利息负担。”他说。

对于普遍担忧的经济增长重回老路的问题,张军认为这不需要担心,因为成本变了,结构也变化了,经济其实是在一个更高的台阶上开始滚动,不会原地踏步;而且经济增长起来后市场信心恢复,增量会越来越大,增速回到8%以上,很多存量问题也就会慢慢化解,至少不再那么重要。

“今天又到十字路口,担心房地产会走老路,担心放松之后又会产能过剩,这是个简单思维认为经济会重复。”他说,“实际上经济不会简单重复。看看1999-2003年那几年,我们天天讨论债务、产能过剩、通货紧缩、房地产过剩,后来又怎么样?不是我们有更好的办法化解了存量,而是我们扩大了增量,基础设施和房地产的投资上去了。”

“经济还是要滚动,要把经济送上一个可以滚动的轨道,否则控制住了增量、不让它增长,存量怎么解决。”张军称。

针对现在有一种看法认为就业情况还不坏,所以7%甚至更低一些的增长也没有问题,张军认为这其实是一个错觉,他认为中国的失业率非常不真实,否则为何多年来调查失业率和登记失业率都那么稳定、两者始终保持一个多百分点的差距。

“实际上经济下行到今天,不是就业不受影响、而是大批农民工被迫返乡,造成了就业稳定的错觉,对于中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而言,这不是好现象。”他说。

中国政府2008年底豪掷4万亿挽救经济,并允许地方政府发行债券,大量资金涌入房地产和基建领域,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增速从2009年1-2月的区区1%,激增至2010年1-5月38.2%的历史高点;与此同时,地方政府债务也滚雪球般膨胀,截至2013年6月底,全国各级政府负有偿还责任的债务为20.69万亿元人民币。

之后,一路高歌猛进的房价引出2011年初号称史上最严的房地产调控举措“国八条”出台,多达40多个城市组成“限购大军”,房地产投资由此开始进入下行通道;而庞大的地方债务也引发担忧,中央开始要求清理整顿地方融资平台,并对地方债务实行限额管理,在财税改革推进缓慢的情况下,地方政府财政压力山大,全国各地开工建设热潮逐渐冷却下来。

与此相对应的是,中国经济增长率也从2007年之前的双位数增长一路下行,2010年曾勉强站上10.6%,但随着宏观调控的收紧,2011年已经降到9.5%,2012年和2013年还在7.5%之上,到2014年仅有7.3%,2015年上半年维持在7%。在即将到来的“十三五”(2016-2020年)期间,保增长仍将是政府第一要务。

**突破口还是房地产和基建**

尽管中国官方对经济形势的最新定调是“形有波动,势仍看好”,但8月工业增速持续低位徘徊,投资增速创下近15年新低,再加上股市震荡冲击金融业增加值,都预示三季度经济增速破7%概率增大,保增长仍需全面发力。

张军认为,由于最低工资和名义工资的持续上升,制造业的日子非常难过,但也只能是慢慢去适用和调整,淘汰和成功的转型都需要一段时间,至少未来3-5年制造业都不可能增长太快;如此一来短期政府能够启动投资需求的只能是公共部门,这就跟土地有了关系。

“土地一头牵着房地产,一头牵着基建,最终可能还是靠这两块,给经济找到一个突破口,让它慢慢热身、慢慢滚动,增量越滚越大,存量的问题才能慢慢解决。中国经济要靠滚动才有希望走出目前的紧缩局面。”他说。

他认为,房地产问题表面上看是价格问题,背后是供求问题,所以首先应该放松对需求的调控,其次还要有一定力度的政策刺激、要银行的支持,政府要鼓励需求,并放松对土地的管控。

“房地产市场08年以后积累了太多存量,所以首先要允许市场能够出清,目前一线城市房价已经在涨,很多二线城市房价已经企稳且有回暖迹象,但是中西部大量二三四线城市存量太多,需要一个消化的过程。”他说,“如果政策不放松,这些存量永远都消化不掉。”

此外,土地浪费现象还是很严重,要提高土地使用的密度;并加快推进土地制度改革,推进建设用地指标置换。

虽然国内房价近月有回暖迹象,1-8月商品房销售面积同比增速也进一步提高到7.2%,但销售好转并没有传导到投资端,1-8月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增速已经降至3.5%的六年半新低,房地产开发企业土地购置面积同比降幅也进一步扩大至32.1%。

土地成交清冷,再加上清理整顿地方融资平台,导致地方政府融资能力雪上加霜。中央政府在批出若干地下管廊、铁路、高速公路等基建项目同时,也推出3.2万亿地方债务置换,并祭出万亿专向金融债、扩大赤字等举措,希望加快基建项目的落地速度。

但国家审计署8月底发布审计结果称,发现部分重点项目建设推进缓慢,其中有18个项目推进慢的问题较为突出,涉及项目投资502.73亿元;而且部分中央部门和地区存在资金沉淀和土地闲置问题,涉及资金564.47亿元人民币、闲置土地3.6万公顷。

对此,张军认为,现在改革特别是政府治理的改革,不管是简政放权还是不再“唯GDP论”,实际上都大大降低了体制内的竞争,改革方向是好的,但没有了竞争、效率就更低,官僚主义就更严重,“懒政”也就出来了。

“实际上增量的思路已经有了,但是比较慢,不可能再像2008年那么快,也没有必要。现在主要是银行也谨慎了,2008年那种情形不可能再现。”张军称,“只能慢慢来,市场需要一点儿耐心。”

摘自—路透社

   
上一篇 下一篇
投资最难之处--情绪控制他放弃580万年薪,漂亮老婆很生气,如今身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