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News
联系我们
 

电 话:86-755-82910368

传 真:86-755-82910673

邮 箱:sail-group@sail-group.com.cn

邮 编:518001

三大规则驱动移动金融

时间:15-05-06 来源:财新周刊

三大规则驱动移动金融

聚合涌现、成本趋零、时空坍缩,移动金融展现了这三大规律性特征,商业银行应如何抓住移动金融的机会适时转型?

2014年,根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统计报告,手机使用率首次超过传统PC,成为人们上网的主要途径。2015年伴随着超过8.8亿的中国移动互联网网民的涌现,我们进入了移动互联网时代:移动端连接一切,金融业、广告业、制造业纷纷与移动互联网结合,焕发出新活力;基于手机端的社交应用,几乎统治了人们的碎片时间,催生了对移动金融更大需求……

从虚拟到现实,移动互联网通过无所不在的网络和连接在指掌之间默默显现出聚合涌现、成本趋零和时空坍缩的三大规律性特征,深刻影响着移动金融创新发展。

聚合涌现——协同共创新经济模式

凯文·凯利在《失控》讲到涌现是事件发展过程中的质变,如鸟群、鱼群,当它们腾空飞起、盘旋、急转的时候,群体的一致性和整体的智慧会从个体中涌现出来。一定数量个体的聚合是涌现的前提。

移动互联网实现了Peer to Peer的端端相连,实现去中心、强连接、自组织、定协议(不仅仅是TC/PIP、BitCoin、Ripple、电子商务都是基于网络特质的协议。随着互联网化程度的加深,一切协议均可依此重定)从而激活各个结点,形成了非线性、可进化、高弹性、云后台的聚合网络,其形成的聚合涌现是对梅特卡夫定律的发展,是网络个体聚集后形成众愚成智的网络倍增。

与传统的经济理论讲供需平衡不同,聚合涌现,是用户效用随着其他用户的加入而导致网络倍增效果愈加明显。最典型的例子是微信,依靠社交应用聚集大量人气后,玩法更加多样:收购了四维图新,掌握地理位置;推出了微信钱包,利用移动支付将大众点评、滴滴打车引入;入股京东整合易迅,形成更具竞争力的移动电商平台。在此闭环中,无论是电商平台还是滴滴打车,用户越多,供应商越多,颠覆的传统行业越多,涌现出的商业模式也就越多。

工业时代规模经济的竞争像零和游戏,机构之间需要隐藏自己的策略,个体在工业社会中被螺丝钉化、工具化、固定化,信息不可避免地倒向机构一方。聚合涌现的网络经济需要的是个体之间的协同共创,利用开放、共享的分布式连接中信息权力再分配,抚平个体间的数字鸿沟,让经济行为的控制权逐步向个体偏移。

比如,在移动支付、云计算、社交网络和搜索引擎等现代信息科技的推动下,银行从1.0网点时代,发展到2.0网银时代,再发展到3.0移动互联网时代;同时,业务主导权也逐步由银行向客户转移,以客户为中心开展协同共创,正朝着轻金融、自金融、金融自由化的方向发展。

成本趋零——降低金融获客和服务成本

移动互联网凭借移动终端本身的移动便捷快速融入诸多实体产业,如同一条鲶鱼,动摇着原有行业的运行轨迹。

传统理论指出:在灵活市场中,供给与需求互相平衡;如果消费者对商品和服务的需求增加,那么商品价格会上涨,售价过高,则需求减少。而网络经济出现了边际成本趋零现象,貌似颠覆了经济理论,但实质是工业经济过渡到信息经济时商业模式的变化。

商业模式一:当互联网和物联网、能源以及制造产业结合起来的时候,基于“协同共享”的移动生态圈的获客成本可以低到忽略不计。比如,工行最近刚刚做完一个社会化营销活动“灯谜游园会”,活动20天,获得12万“工银e支付”用户,成本是0.4元;“融e购”平台整合了商户资源,发出了1亿元的红包,获取了26万用户,工行的成本是0。

商业模式二:产品以等于零的价格出售,企业则从衍生的服务中获利。比如,互联网企业聚焦于流量经营或用户经营,商业逻辑是用免费或低价赚取用户,用增值服务来盈利,实现了“羊毛出在猪身上,牛来埋单”的利润递延。传统靠利润为生的企业,只能依靠高度专业化的商品和服务存活,且其用户群在网络经济冲击下在不断流失。这也是为什么2014年,很多行业纷纷惊呼被网络颠覆,“野蛮人”的零边际成本,让传统行业利润枯竭。

时空坍缩——多重宇宙已然来临

派恩二世和科恩在《湿经济》中帮助我们构建了一个关于体验的系统性框架。他们用时间、空间、实物三个维度,同现实-虚拟维度排列组合,将时间与无时间、空间与无空间、实物与无实物组成一个2×2×2=8的阵列,构成八个独特的宇宙,称为“多重宇宙(multiverse)”。移动互联网带来了MI+(Mobile Internet Plus),M通过社交媒体、传感器、定位系统与其他行业跨界融合,加速了人们生活、工作虚拟化,使得人们可以在虚拟与现实的多重宇宙中穿梭,显现出时空坍缩效应——允许人们摆脱时间钳制,重设时间坐标;地理位置不再是距离标尺,以入口、场景为体现的空间影响力逐渐增强。

智能手机的普及和Web3.0时代share文化兴起,让每个人都可通过社交软件随时随地分享照片、位置和当下的心情,超越现实空间的实时连接得以实现;距离取决于网络连接而产生的关系,有连接就近在咫尺,没连接则远在天涯。

同样,线下传统市场在向线上虚拟空间迁移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商业交易将向新空间转移。虚拟空间让你可以在多个网络平行宇宙中穿梭。比如,笔者在北京时间晚上11点的地铁上参加了美国梅西百货黑色星期五的抢货热潮;再比如,从春晚的摇红包,“两会”期间的摇电视,到工行的亿元“融e购券喜摇摇”活动,均实现了一云多屏,时空穿越:真实空间里的人们可以与媒介空间里的人隔空对话,线下的手机摇动可以立即带你去虚拟空间的电子商城购物。

三大规则重塑移动金融

如果说2013年是互联网金融元年,2015年则是互联网金融回归金融本质并向移动端发力的一年。2014年中国移动互联网市场规模为2134.8亿元,随着传统产业互联网化迁移和PC经济已逐渐适应移动端发展,并在已有商业模式基础上不断拓展出创新应用及服务,将会带来持续的市场增长和金融机会。顺应聚合涌现、成本趋零、时空坍缩的移动互联网三大规则,进行思维和战略的重构将驱动移动金融蓬勃发展。

开放的平台金融。从商业银行的发展历程来看,技术变化必然带来了业务模式和竞争关键因素的变化。适应移动互联网趋势下客户行为的变化,重构电子银行服务是转型的基本方向:从做产品向做客户转型,从做功能向做场景转型,从做渠道向做平台转型。三方面转型都要有强大的平台做依托,基于平台的双边市场和网络外部性,会将“车拉万马”的网上银行和手机银行,变成“万马拉车”的开放式平台和生态社区,提高客户黏性,降低获客成本,衍生业务机会,实现聚合涌现效应。工行“e-ICBC”互联网金融战略,旨在构建集支付、融资、金融交易、商务、信息五大功能于一体的互联网金融服务和运营体系。这一战略的核心就是建设电子商务、开放式网络银行、即时通信客服三大平台。从三大平台中,我们可以解读商业银行在互联网金融领域实施平台战略的转型趋势。

多元的场景金融。时空坍缩规则下,银行不仅要将银行服务嵌入生活场景,更要嵌入和塑造虚拟场景。在企业电子商务快速发展和个人网络化生存的趋势下,搭建银行自己的电商平台,是营造业务场景的最好选择之一,是实现从融资中介、支付中介向信息中介转型的便捷通道。电商平台作为资金流、物流、信息流的跨界服务入口,搭建“金融+消费”的服务生态,可以实现客户的消费行为、销售数据、采购信息的统一汇集,将为商业银行的大数据应用提供丰富的信息来源和储备。以B2C业务为先导,商业银行可试图发挥银行便捷线上融资优势和信息优势,通过解决B2B交易的信任和融资问题而大量拓展B2B业务。

全天候的社交金融。为客户提供个性化、大规模、全天候服务,一直是服务行业难以解决的难题。工行推出的“融e联”即时客服平台,使得大规模、个性化、全天候服务,将颠覆传统客服中心被动应答的服务模式。同时,客户经理可以通过建群并为有相同偏好的客户提供针对性的专业服务(比如专属理财、重点基金推荐、经济金融基本面分析等等),提高了营销转化率和转换成本,并形成“粉丝”效应。这种黏性一旦形成,用户迁移成本就会非常高,从而提高了平台的ARPU (每用户平均收入,Average Revenue Per User)值。这种深度黏性的获客效果要好于简单的一次性引流变现模式。

一体化的O2O金融。移动互联网相比于PC互联网的最大价值点就是永远在线,可以无处不在地实现O2O闭环。整套闭环系统涉及环节包含线上入口、移动搜索、LBS(基于位置的服务)、移动支付、线下商户、社交等各方面。这也就不难理解BAT(百度、阿里巴巴、腾讯的合称)在产业中进行疯狂的并购行为。李克强总理说中国经济正进入“衔接期”,金融是社会产业经济的血液,插上移动互联网翅膀的金融可以更好地为传统行业提供“互联网+”和移动金融解决方案。比如银行、持卡人和线下商户圈的服务问题,银行可以整合网点、网银、手机银行等渠道资源,提供客制化程度很高的LBS、信息服务、移动支付和社交等服务,形成线上线下融合互促、闭环运行的新型金融服务模式,提升客户体验。银行不再是你要去的地方,而是你随时可以享受到的服务。

全网覆盖的普惠金融。P2P、众筹、各种“宝宝类”互联网金融产品横空出世时获得社会对普惠金融的期待。虽然现阶段在融资方面银行与P2P面临着“惠而不普”和“普而不惠”尴尬,但是理想移动互联网金融产品可以依托于互联网和移动通信技术,降低金融服务获客成本和资源匹配成本,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实现普惠金融。从中国现状看,移动金融有助于提高金融服务的灵活性和可获得性,缓解贫困地区和低收入群体金融服务的高成本和规模不经济。从全球范围来看,移动支付普及率最高的地区不在经济发达地区,而是在非洲等欠发达地区,例如肯尼亚。同样有数据显示,中国三四线城市及农村地区的手机支付在电子支付中的占比远高于一线城市。支付宝2013年统计显示,移动支付占比最高的地区是青海玉树,无线支付渗透率占比38.3%。

目前中国电子银行业务连续五年呈增长趋势,其中手机银行用户增长强势,同比增长50%,预计2015年手机银行将出现爆发式增长;同时以简单、标准、便捷为特色的直销银行,在远程开户的支持下,也将是惠及中小城镇的重要服务形式。

移动互联网的发展超出了几乎所有人的想象。技术层面的聚合涌现效应、经济层面的成本趋零效应、社会学意义上的时空坍缩效应,将改变人类社会运行的底层规则,并且驱动移动金融的多元化发现,拓展金融服务的疆界,涌现新的业务模式和服务方式。

摘自—财新周刊

   
上一篇 下一篇
凯文·凯利斯坦福演讲 预言未来20年科技潮流泽熙徐翔的反问:那岂不是股市要涨到天上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