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News
联系我们
 

电 话:86-755-82910368

传 真:86-755-82910673

邮 箱:sail-group@sail-group.com.cn

邮 编:518001

从黑石到黑坑:中投30亿美元七年解套史

时间:14-07-14 来源:21世纪网

从黑石到黑坑:中投30亿美元七年解套史

导读:苦熬七年,中投公司终于从黑石那笔30多亿美元的投资中解套。当年中投的成本价每股29.605美元,黑石上市后最低时跌到每股3.55美元,浮亏一度高达27亿美金,跌幅为83%。黑石,还是黑坑?

上周,道琼斯指数首次触及17000点关口,在这历史性的一刻,中国投资有限责任公司(下简称中投)投资黑石集团数年套牢的话题再次被提起。

网友戏称,中投投了资本之王黑石30多亿美金,熬了七年之痒这一刻终于解套了。其实早在去年十二月,黑石的股价就已超过中投的认购价。

七年前,在前香港财政司司长梁锦松的牵线下,中投公司花了30亿美元,购入黑石普通股。

黑石上市第二天,股价就开始一泻千里,最低时跌到3.55美元,彼时中投浮亏高达27亿美金,跌幅为83%。

上市后的2007年度及2008年度,黑石迅速出现负增长,另外许多行为饱受质疑:包括中投的30亿美元在内,黑石所筹的大部分资金被用来购买合伙人手中的业务,公司出现大股东和管理层借助IPO进行利益输送和转移的痕迹。

另一方面,黑石管理层赚得盆满钵满,上市后,黑石CEO施瓦茨曼一个人就持有价值94亿美元的股票,并套现了6.84亿美元现金。80岁的彼得?彼得森是黑石集团共同创始人,处于半退休状态,通过减持也拿到19亿美元。

中投公司却一套七年,最高亏损幅度超过8成。

去年十二月,黑石的股价终于超过中投的认购价。今年7月10日,美国黑石集团(BlackstoneGroup)创始人苏世民在北京对媒体表示,按黑石目前的股价计算,中投对黑石的股权投资已经有了35%的盈利。21世纪网推算中投对黑石的投资浮盈超过接近10亿美元。

苦等七年的10亿美金是个什么概念?如果这32.5亿美金(中投后续又有补仓)去买类余额宝产品,以平均年化5%来计算,中投买黑石的收益,和买了七年余额宝的收益差不多。

身陷黑坑七年

中投公司入股黑石集团,一晃已经七年,最早由前香港特区财政司司长梁锦松牵线。

上市前,黑石集团邀请梁锦松担任黑石大中国区主席。据媒体报道,梁锦松为了达成这个历史性交易,曾多次转换酒店以免泄露行踪出现闪失。

仅用了3周时间,梁锦松就给黑石集团的董事长斯瓦茨曼献上一份30亿美金的大礼。

2007年5月20日,正在筹备中的中投公司下了第一单,斥资30亿美元以购入黑石集团普通股,作价为IPO价格的95.5%,占黑石集团扩大后股份的9.37%(未计入超额配售),投资锁定期为4年。中投不会在董事会拥有席位,不享有投票权,投资地位被动。

2007年6月22日黑石上市首日,股价很快从发行价31美元飙升至38美元,按收盘价35.06美元算,中投一日暴赚5.5亿美元。

不过,第二个交易日黑石股价大跌,使中投的账面盈利从5.5亿美元缩水至2.835亿美元。

接下来在次贷危机的阴影下,黑石集团无法独善其身。2009年年初,黑石股价下探至最底部3.55美元/股,中投浮亏约27亿美元,亏损幅度一度达到83%。

中投对黑石的投资全部为普通股,没有表决权和管理权,股价下跌只能通过补仓降低持股成本。2008年10月初,中投公司通过子公司增持了黑石2.5%的股权,成交价格在9美元~10美元之间,约耗资2.5亿美元。

根据和黑石签订的协议,中投在入股时承诺在4年内不会减持其股份,这也就意味着,在这4年投资期内,中投这笔30亿美元的投资始终处于亏损状态。

直到去年年底,黑石集团的股价才重新升至每股29.605美元以上。

截至美国东部时间7月10日收盘,黑石集团报收于32.26美元每股。

美国黑石集团(BlackstoneGroup)创始人苏世民7月10日在北京对媒体表示,按黑石目前的股价计算,中投对黑石的股权投资已经有了35%的盈利。

如果中投的这32.5亿美金去买类余额宝产品,以平均年化5%来计算,这七年也能拿到十亿多美金的收益。

对于这笔投资,中投总经理高西庆曾经表示,要把眼光放长远,要以十年为单位来判断是否赚钱。我们早期投了一个黑石,黑石后来价格就掉下来,今天你看看,今天黑石价格又全涨回去了,我们收益如果从帐面来看至少20%多了,你怎么说呢,所以这个一定要是长期的,你不能去揪这个问题。

黑石集团沉浮

2007年以前,黑石是一个投资界的传奇。

作为全球最大的私募股权基金公司之一,当时黑石管理的资产达884亿美元,其2001年以来的年资金平均增长率达41.1%,员工人均利润已9倍于华尔街知名投行高盛。

由于美国次贷危机导致了金融界的大动荡,中投公司或有抄底的考虑在内。

中投的这30亿美金打底,为黑石的顺利上市护航。

2007年6月27日,黑石宣布完成了首次公开发行:一共发行了1.533亿股普通股,其中包括以每股净价格29.682美元向摩根士丹利和花旗集团领导的承销团超额配售的2000万股普通股,总募集资金额为45.5亿美元。

这些募集的资金所用何处?黑石在招股书中表示将用于购买包括高层管理团队在内的现有股东手中的权益,偿还短期贷款,拓展现有的资产管理以及财务顾问业务,通过收购等手段进入新的业务领域等。但从上市后表现来看,资金大部分是流进了管理层。

根据《资本之王》一书的描述,上市后,黑石CEO施瓦茨曼一个人除拥有价值94亿美元的股票外,迅速套现了6.84亿美元。

上市前一年,黑石集团为60个合伙人创造了23亿美元的利润,平均每人3800万美元。施瓦茨曼一个人就得了3.98亿美元的工资。

在2008财年年报中,黑石用wonderful这个词盛赞了中投公司的30亿入股:We used a portion of the proceeds from the IPO and the sale of non-voting common units to Beijing Wonderful Investments to purchase interests in the predecessor businesses from the pre-IPO owners……

意思就是说,黑石集团通过IPO以及中投那笔无投票权的完美投资得来的部分资金,购买上市前管理层手中的项目权益等。

虽然管理层凭借公司上市大赚一笔,但黑石滑入了深渊。

在上市前一年也就是2006年,黑石集团的销售额和净利润大幅增加,收入增长率和净利润增长率分别为66.9%和70.31%。

但是上市后的2007年当年,财务数据显示,这一年黑石的收入增长减缓,净利润出现下滑,到了2008财年,情况变得极为糟糕,收入和净利润的下滑幅度分别达到-111.45%和-171.65%。

供职于国家会计学院的姜军曾发文质疑,正因以有限合伙身份另类上市,黑石股价下跌的不仅因为金融风暴,关键在于是黑石管理层掏空上市公司。

他在文中写到,上市后黑石的大股东以基本工资、奖金、股票奖励以及其他薪酬形式发放的管理层薪酬水平开始急剧上升。到2008年,上述几项从十几万、几十万急增到几百万、几千万、十几亿,增长速度几倍到几十倍不等。而且其上市所筹的大部分资金将用来购买合伙人手中的业务。公司出现明显的大股东和管理层借助IPO进行利益输送和转移的痕迹。

靠大笔投资中国翻身

有趣的是,中投公司持有的黑石股权没有在金融危机中解套,但是通过在中国的投资,黑石不仅躲过金融危机的风险,部分项目还获得了100%的收益。

从2007年开始,黑石聘请香港前财政司司长梁锦松担任其大中华区主席,到5月获得中投30亿美元的入股,再到2007年9月,以6亿美元购入中国蓝星总公司20%的股权,直至成立北京办事处、亚洲咨询小组等,此后买入上海商务楼、打造寿光物流园、设立中国大陆人民币基金、联手新希望收购澳大利亚最大养鸡场……

黑石的中国之路,让它在金融风暴最为疯狂的三年,在中国投资项目的平均收益接近100%,堪称零失误。

在中国房地产日渐萧条,李嘉诚等大佬纷纷退出大陆市场的时候,黑石的投资反而日渐激进。

2012年12月,黑石和台湾顶新国际集团宣布以近23亿元人民币的总价,收购上海华敏帝豪大厦整个写字楼5层-33层,约4.75万平方米。

次年1月份,黑石通过与华润置地组建的合资公司投资了江苏南通的一处地块,同年八月,黑石房地产亚洲基金提出以25亿港元(合3.22亿美元)收购泰升集团

今年年初,国内房地产巨头万科传出消息,称研究布局工业地产,有望引入黑石集团。

据英国《金融时报》报道,近期黑石集团计划组建第一只专注于亚洲市场的房地产基金,筹资40亿美元,只专注于投资中国和其他亚洲国家房地产公司的股票和债券。

房地产业的密集布局,也为黑石贡献了大部分的净利。在黑石集团公布的2013财年财报中,称实现净利润6.213亿美元,同比增长五倍,其中房地产业务部贡献了约60%的净利。年收入增长到32亿美元,同比增幅96%。房地产业同期的经济净收入是21亿美元,相比2012年增长107%。

回本后的中投公司,会选择怎样的时机把账面盈利落袋为安,或是接下来需要关注的焦点。

摘自—21世纪网

   
上一篇 下一篇
最牛美股:1个员工、零收入、两个月涨360倍!...估价90亿美金的“一滴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