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很难,不改更难
时间:13-07-01 来源:经济观察报
改革很难,不改更难
6月25日,在冷对银行业所说“钱荒”近一周后,央行宣布已向一些符合宏观审慎要求的金融机构注入流动性,银行间市场利率应声而落,从5天前一度30%的历史高位回落至个位数。不过我们相信,这绝非结束,而是预演。
央行过去一周的做法毁誉参半。早前的沉默被认为是“恐吓”式的,不符合宏观审慎监管的行事方式,但在另外一些人眼中,央行坐视不理值得嘉许,注入流动性的做法则被看做“放水”,是不可接受的。我们倾向于认为,这更像是一次针对中国金融体系的“压力测试”。决策层传递的信号并不含糊:如果不能审慎行事,只能自行承担后果。金融市场的去杠杆化还将持续,如果未来有中小金融机构因不能管控风险而被清理,市场不应感到意外。
之前决策层公开表示,不会出台刺激政策拉动经济增长,此次则以更为明确的方式警告金融市场对风险的关注,可以预期,新一届政府将着力解决困扰中国经济的中长期问题,甚至愿意牺牲短期利益,承受更慢一些的GDP增速。一些政府智囊认为,在能够保证就业的前提下,经济增长下限稳定在7%是可以接受的,这或许正反映了决策层的看法。
观察新一届政府百日来的言论和行止,这一思路逐渐清晰。不过,无论是地方政府还是市场参与者,似乎都认定,一旦风险迹象显现,中央政府不可能视若无睹。年初至今,各种“救经济”、“救市场”的预期屡屡落空,多少也反映了面对调控新思维的诸多不适应症。“钱荒”博弈背后,不难看到这种新思维和固有观念的对立和冲突。
改革之难可见一斑。改革艰难,首先难在打破旧有格局,改变所有市场参与者的惯性。金融体系去杠杆化,经济增速的放缓,不仅机构和企业将可能遭受损失,一般民众也会因此感受压力。所以,改革进程中遭遇既得利益者和集团的游说、抵制和反弹,是可以预见的,在具体改革事项上,一些普通民众也有可能因信息不充分而误解和犹疑。凡此种种,一如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履新时所说,“触利益的改革比触及灵魂还难”。
改革很难,但是对于当下中国来说,不改革更难。决策层不因循旧路,下决心放弃靠刺激和“放水”拉动经济的模式,是主动的担当,也是被动的选择。四万亿刺激计划导致产能过剩和地方政府债务急速扩张,影子银行风险积聚,如果视而不见,危机迟早显现出来。去年末今年初,货币投放不少而经济增速并未应声而起,足以说明靠老办法提振经济,已经难收其效。中国经济守无可守,退无可退,只剩下主动调整一条路。
民众对新一届政府推动重启改革抱有强烈的预期,这为改革提供了难得的时间窗口。今日之势,越是不迟疑地推进改革,中国经济转型的苦痛就可能越短。瞻前顾后犹豫不前,反而意味着更为缓慢和痛苦的调整,中国企业和国民因此付出的成本会更高。
当然,改革需要“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坚持,也需要在抱定目标和因势利导之间寻找平衡。作为系统工程,改革要在关键领域和关键时点单兵突进,但也须关注配套政策的跟进和呼应。改革已经开始,主动求变,回应民意凝聚人心,形成参与者同气相求、同舟共济的局面,以改革赢得国民财富增长的空间,这是对改革者勇气、韧性和智慧的考验。
摘自—经济观察报
上一篇 | 下一篇 |
---|---|
“李克强经济学”是中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正确... | PE“会诊”医院投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