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应调控IPO发行节奏
时间:11-12-28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不应调控IPO发行节奏
近日市场有传言说,证监会将限定IPO发行额度,不少知名专家围绕着要不要调控IPO发行节奏隔空喊话,争议颇大。
这个问题其实可以细化分解成三个子问题。首先,股市大跌是不是因为新股发行过多,并与现行新股发行制度有关?其次,监管当局或说政府需要不需要救市;最后,调控IPO发行节奏是否合理合法,能否收获制度红利。
A股表现不佳,原因很多,根本原因是2008年前炒作太厉害、股价过高,且已经完成股权分置改革,大小非陆续进入解禁期,这几年都在消化股价与减持这两大历史欠账。那么,新股发行过多是不是原因之一呢?是,对投资者心理影响大,对市场资金供需也有一些影响。过去3年,A股IPO募资为全球“三连冠”,合计高达9300亿元。
在西方成熟市场中,如果市场走熊,IPO发行通常会明显减少或停滞,可A股并不如此。A股IPO发行通常不愁卖,询价结果对应的估值较高,中签率在1%-2%以内。而在西方,超额认购1-5倍(换成中签率为20%-50%)就相当可观了。尽管年内A股跌了20%-30%,拟上市公司还都不愿意放弃或推迟IPO,且有高达2000亿-10000亿元左右的资金长期囤居在一级市场打新。这一方面说明A股估值不算很便宜,另一方面也说明现行新股发行制度有问题,助长了资金对新股的短线炒作。
再说救市。经济学家对此分歧极大。其实,如果市场非常疲弱,非理性持续大跌,影响极广,到了妨害金融安全、经济健康的地步,不管经济学家分歧有多大,都不会成为阻止政府出手救市的理由。毕竟我国政府宏观调控较多,对股市肯定不会采取消极政策。问题在于,眼下的A股有没有到了最危险的时刻,是不是需要被拯救?我们认为还没到时候。目前A股平均估值水平不贵,但跟香港、美国等成熟股市比,并没有明显的全面低估。正如证监会郭树清主席所建议的那样,目前应该鼓励长线资金(地方社保、住房公积金、企业年金)低位入市,同时加强监管稽查、完善各种基础制度。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救市”。
就现行的IPO管理办法来说,证监会也不好公开、刻意地调控IPO发行节奏。11月下旬,针对社会各方关注的大盘股年底密集发行的问题,证监会有关负责人只说“提醒发行人和承销商关注市场波动给发行和承销工作带来的风险”。事实上,它是可以通过窗口指导对大盘股发行日期进行微调,投行、拟上市公司不敢不买账。只是如此操作,不见得对股市有好处。市场会自发预期到这些大盘股只是暂缓IPO,迟早要出来抽水。短期内它可能少跌一些,但反弹时又为之压制。所谓早死早超生,熊市大盘股募资少,牛市中募集资金反而更多。中石油在股市最高点附近IPO,伤害最大。
证监会已决定从2012年起IPO材料的预披露适度提至初审会之前,给公众留出更多的时间,充分发挥监督作用。目前预披露的IPO材料已全部在12月23日上发审委。这意味着元旦后,有可能会出现一个真空:初审企业刚开始预披露,还没有足够时间,上不了发审会,IPO新股发行可能被迫中断或放缓。在技术层面上,笔者倒觉得IPO发行制度有一些急需改进的地方。首先,别再允许大盘股、央企或地方国企在IPO审核中插队。历史上这种情况屡见不鲜,对民企不公平。其次,可考虑将网下申购者的锁定期从3个月缩短至0或1周,这样可以有效抑制新股上市首日的投机炒作,令打新热降温。欧美股市IPO锁定期普遍比A股短得多,正是此理。
摘自—21世纪经济报道
上一篇 | 下一篇 |
---|---|
新兴市场经济收缩迟早“反射”美国 | 为什么低利率反而不利于消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