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时间换空间”容易丧失改革机遇
时间:09-08-17 来源:世纪海翔
以“时间换空间”容易丧失改革机遇
勿陷于时间的迷雾
截至8月14日,上证综合指数自货币政策有“动态微调”的微妙转向后,已跌超过10%。未来货币政策或有陷入进退两难困境之感,而这一现象并不稀奇,早在危机前的通胀时代,也同样存在。这一现象的根源是中国经济结构性失衡越来越严重,如果不及时改革,会强化失衡并积累更多的矛盾。
改革过程存在一种独特的心理现象:比如当决策后果在很久之后才能显现时,人们倾向于做大胆的冒险;但是,当决策后果马上就会出现,人们倾向于更保守的策略,这是逃避心理。在政治行为中,如果着眼未来的决策导致立即出现消极后果,那将被选民视为决策失误。如果为了应付危机而采取在长远看是错误的行动,也至少表明政府尽职尽责。
影响这两种心理的关键因素是时间,即面对危机而被迫采取短期政策,但可能带来长期消极后果,于是希望在等待中发生有利变化,柳暗花明,以时间换取空间,坠入“时间迷雾”。如果面临的不是骤然的危机,而是结构性矛盾,这意味着把改革的主动权让与飘忽不定的未来,风险极大。因为,旧制度的惯性往往加深矛盾,而未来是变幻莫测的,尤其是在全球化时代,一个国家无法控制风险的传染。
在此前的改革中,中国也曾试图以渐进式改革化解结构性难题。例如自2004年后,中国实施渐进式的汇率和要素价格改革,冀望逐年小步上涨的做法,理顺要素价格与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实现要素重估,促进经济转型。但是,美国货币政策导致的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快速飞涨,将中国“小步渐进”抛在后面,中国最终面临巨大的通胀压力,并且不得不以巨额财政补贴油价。美国意外的率先爆发次贷危机,才化解了中国的通胀危机。但是,中国结构性矛盾已经难以调和,目前货币政策在化解通缩之时,也带来通胀威胁,这意味着,如果不及时解决经济失衡问题,中国“渐进式”改革或政策调控的空间越来越小。
日本的泡沫经济提供了前车之鉴。在日本经济的转型期,自民党政府确立了“稳定与协调”的原则,其核心就是稳定就业。以丧失快速调整经济结构的能力为代价换取就业稳定,这个原则把日本引向了泡沫经济,就如“温水煮青蛙”。就业稳定和经济结构升级换代之间的矛盾,体现在经济复苏目标与制度改革目标的直接冲突。在一场危机后,经济复苏的目标往往会推迟制度上的改革;而在经济危机中进行重大制度性改革可能使经济复苏推迟。因此,人们总是选择经济复苏,而放弃结构改革,最终必然酿造更大的危机。
摘自—21世纪经济报道
上一篇 | 下一篇 |
---|---|
过剩产能引发忧患 产业调整市场着眼 | 中国应防范对冲基金的可能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