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巴菲特开始买谷歌,这轮 AI 的真正十年牛市已经开始了
时间:25-11-21 来源:源深路炒家
当巴菲特开始买谷歌,这轮 AI 的真正十年牛市已经开始了
2025 年三季度,伯克希尔 13F 文件披露后,最重要的信息不是苹果继续减仓,而是:
巴菲特首次大规模买入 Alphabet(谷歌),建仓约 43 亿美元,直接进入前十大持仓。
很多人把这当成一笔“科技股增仓”,
但这是完全错误的理解。
在更深的层面上,这是一场关乎未来十年科技格局的判断。
一个老派价值投资者,在 94 岁这个年龄,依然选择把巨额资金投入谷歌,
背后的逻辑绝不是“追科技”那么简单。
更精准的说法是——
这是一次“平台价值的再定价”,
一次“技术周期的关键拐点”,
一种“新生态形成前的布局”。
而这一底层逻辑,与他在 2016–2018 年大举买进苹果时高度相似:
在市场对平台价值理解不足、未来增长曲线尚未完全显形时,于估值合理区间重仓买入。
这篇文章将从五个维度,把这套逻辑完整拆开。你将看到:
为什么谷歌在 2025 年的地位,与苹果当年极度类似?
为什么 AI 的发展位置刚好对应 2013 移动互联网?
为什么谷歌不是“广告公司”,而是“下一代平台”?
为什么谷歌的“算力 + 大模型”是未来十年的核心资产?
为什么现在买谷歌,是一种极高成功率的长期操作?
这是一篇写给长期投资者,也写给真正理解技术周期的人看的文章。
一、巴菲特买苹果:一堂关于“长期平台价值”的课
在正式谈谷歌前,我们必须先看懂:
巴菲特买苹果真正买的是什么?
市场上流传着各种误解:
“巴菲特喜欢苹果,因为产品卖得好”、“他是被 iPhone 征服了”、“苹果护城河是消费电子”
这些解释都停留在表面。
真正的逻辑只有一个:
**苹果是一家“平台型公司”,
市场却按“硬件公司”给它估值,
因此被严重低估。**
回到当年的时间线:
● 2016–2018 年,苹果的叙事是负面的
iPhone 销量增长放缓,营收增速下降,中国市场波动,“创新乏力”成为舆论主旋律,市场给它 10–14 倍 PE(极低平台估值)。
但巴菲特看见了市场忽视掉的部分——
苹果真正的护城河从来不是硬件,而是:
生态系统(App Store),系统级控制力(iOS),高毛利的服务收入,极深的用户心智与粘性
换句话说:
苹果不是“卖手机的公司”,
而是“掌控移动互联网入口的公司”。
市场按“硬件”估值,巴菲特按“平台”估值。
这两种估值体系之间存在巨大“认知差价”。
巴菲特赚到的,就是这一笔“平台重估的价差”。
二、谷歌在 2025 年的位置,与苹果 2016 年惊人相似
我们把两家公司在关键时刻的特征对照一下,你会发现它们几乎一模一样:
【一张表读懂两者高度相似性】
换句话说:
谷歌不是“被高估”,
而是“被错误地估值”。
市场在用旧时代的叙事给新时代的平台定价。
而巴菲特,就是最擅长捕捉这种“认知切换”的人。
三、2025 年的 AI,确实处在“2013 移动互联网”那个关键拐点
这是全文的逻辑中轴线。
为什么说 AI 正处于 2013 的位置?因为这个时代同时出现了三件决定性事件:
◆ 1. 成本曲线断崖式下降
2024–2025 年,AI 成本结构发生了关键变化:TPU v5/v6 提升训练效率,AI 数据中心规模效应显现,推理成本持续下降,多模态处理效率提升
结果是:AI 从“贵得无法规模化”,变成“可以大量落地”。
这和 2013 年云成本暴跌推动移动互联网爆发,是同一个逻辑。
◆ 2. 用户行为正在迁移到 AI
过去的一年里,我们看到用户行为发生了根本改变:搜索:从“找信息”变成“让我得到结论”
办公:从“写文档”变成“让 AI 写”
视频:从“剪辑”变成“让 AI 剪”
代码:从“实现功能”变成“让 AI 实现功能”
这就是平台迁移的决定性信号。
移动互联网的爆发不是因为“手机卖得多”,
而是因为用户行为迁移发生了。
今天的 AI 也是一样。
◆ 3. 商业化路径已经打开
这是最关键的部分,也是真实能赚钱的拐点。
谷歌的财报数据清晰显示:
Search 因 AI 交互而提高用户停留时间
Cloud 的 AI 基础设施收入增速超过 30%
Workspace 因嵌入 Gemini,付费率提升明显
Gemini App 月活高速增长
AI 不再是“烧钱换能力”,
而是正在变成“带来收入的技术”。
当“技术 → 业务 → 利润”闭环被打通时,一个真正的科技周期就来了。
四、谷歌的真正价值不是广告,而是“下一代平台的底座”
这段是全文最关键、最值得反复读的部分。
谷歌的长期价值,不在于广告,也不在于搜索占比。
而在于两条深护城河:
① 算力体系(自研 TPU + 自建数据中心)
② 大模型体系(Gemini 系列深度嵌入全生态)
这两者叠加,是未来十年科技竞争最核心的底层能力。
(1)谷歌的算力是“自主体系”,不依赖任何外部
绝大多数 AI 公司都面临以下现实:
要买算力,要租 GPU,要排队训练,成本不可控,推理成本决定能否商业化,扩容速度受供应商节奏影响。
而谷歌是极少的例外:
自研芯片(TPU v4/v5/v6/v7),自建全球 AI 数据中心,自建超大规模训练体系,自主优化软件栈,推理成本随规模下降。
这不是什么“降本提效”,
而是未来十年的 战略资源控制力。
谁掌握大规模训练节奏与推理成本,
谁将决定模型产业格局。
谷歌在这点上遥遥领先。
(2)谷歌的大模型不是单点能力,而是“生态流量训练出来的模型”
Gemini 系列的真正优势,不是纯参数,而是:
它被嵌入谷歌的所有高频应用:
Search、YouTube、Gmail、Docs、Sheets、Cloud、Android、Gemini App
每天有几十亿次真实使用在“训练”它。这是一条只有谷歌有资格拥有的反馈链:
搜索行为
→ 工作流行为
→ 创作行为
→ 企业调用行为
→ 视频与内容行为
全部反哺模型。
结果是:
谷歌的模型不是“在实验室进化”,
而是“在真实世界进化”。
这才是真护城河。
(3)算力 + 模型的深度耦合 = 平台级优势
谷歌能够不断加速迭代,因为它的链条是闭合的:
自己的算力
→ 自己的模型
→ 自己的产品
→ 自己的用户数据
→ 自己的下一轮模型训练
没有外部依赖。
没有供应链限制。
没有数据匮乏。
没有场景缺失。
这就是平台型公司的力量,
也是未来十年最难被复制的结构性优势。
五、现在买谷歌 = 在“移动互联网兑现前”买苹果
把前面的所有逻辑压缩成一句话:
**2025 年的谷歌,正站在 AI 黄金十年的起点,
技术周期刚进入兑现期,
估值合理但未来增长曲线极陡,
是典型的长期复利平台资产。**
从投资角度看:
周期位置正确(2013 移动互联网同级别)、商业化正在落地(Cloud、Workspace、Search 全面开花)、护城河深度被低估(算力 + 模型)、估值合理甚至偏低、平台价值被误读、风险远低于其他 AI 纯模型公司、潜在收益来自“平台重估 + 新增长曲线”、巴菲特的下注进一步验证了这点。
在 AI 黄金十年刚刚开始,估值仍停留在旧时代叙事时,
以合理价格买入核心 AI 平台,
是未来十年最容易获得超额收益的位置。
谷歌,就是这个逻辑中最典型、最安全、最确定的例子。
源自—源深路炒家
| 上一篇 | 下一篇 |
|---|---|
| 腾讯命门,变了 | 没有上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