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创造与价值获取
时间:25-04-01 来源:静逸投资
投资的第一性原理,就是用合理的代价,换取一项资产未来的现金流(折现值)。比如,买股票其实就是买一家公司,买它未来能产生的现金流。
这些现金流,不管是短期还是长期,最终都来自公司的利润。利润很简单,就是卖东西的价格减去成本。比如,一杯咖啡成本1元,卖3元,利润就是2元。
消费者这边也有收获。他们感受到的价值可能比付出的价格高,这个差额叫消费者剩余。还是那杯咖啡,如果消费者觉得它值5元,但只花了3元买到,那2元就是他们的“剩余”。
价格是怎么定的呢?它介于成本和价值之间,是公司和消费者博弈的结果。公司想多赚,消费者想少花,最后在市场上博弈出了一个双方都能接受的价格。
公司通过生产产品,消费者通过购买和使用,共同创造了价值。这个价值被分成了两部分:公司拿走利润,消费者拿走剩余。所以,公司的现金流其实是从它创造的价值里分来的一部分。
所以,公司要获得现金流,第一步是创造价值,第二步是确保自己能从价值中分到足够的利润。
Paypal和Palantir创始人、硅谷顶级投资家彼得·蒂尔在《从0到1》一书中提出了一个重要的观点:创造价值并不保证盈利。他以当时航空公司和谷歌为例进行对比。
航空公司每年服务数百万乘客,创造数百亿美元价值,但利润率极低。2012年,美国航空公司平均每位乘客利润仅37美分,主要因激烈竞争(如价格战)和高运营成本(如燃料、维护)。2012年,谷歌收入500亿美元,利润107亿美元,利润率达21%,远高于航空业。这得益于其在搜索领域的垄断地位,竞争对手难以匹敌,广告收入稳定且高附加值。
直到十几年后的今天,情况依然如此。谷歌2024财年的总营收为3500亿美元,净利润突破1000亿美元。航空公司依然在盈利和亏损之间徘徊,整个北美航空业的利润总和在形势较好时,利润也只是谷歌的零头。
航空公司为人类创造的价值不可谓不大。世界可以没有谷歌,但不能没有航空。但二者的价值获取能力有天壤之别。
汽车行业也创造了巨大社会价值,但盈利公司寥寥。自汽车发明以来,全球有数千家制造商破产,如2008-2010年金融危机中,通用汽车和克莱斯勒申请破产。激烈的竞争和市场波动导致许多公司难以持续盈利,只有如丰田等极少数公司长期盈利。
当下的新能源汽车如火如荼,尤其是在产业链最发达的中国,可谓摧枯拉朽,已经占据了新车销量近50%的份额。但观察行业玩家,已经有几十家破产倒闭。即使是头部几家公司,很多也多次在ICU徘徊。
全球电动车行业目前只有特斯拉、比亚迪、理想等少数几家实现盈利。即便如此,也只有极低的利润率。比亚迪狂飙突进、大杀四方,员工近百万,给供应商很大压力,净利润率不过5%左右。特斯拉作为产业的开创者,汽车的毛利率也从三年前的30%降到15%以下,净利润率从20%降到5%左右。如此火爆的小米汽车,卖一台亏损近5万元,将来规模变大亏损会收窄,但对净利润也不必有太高预期。可以说,电动车本身是个烂生意。虽然各家的制造能力、营销能力和执行力等方面略有差别,但技术层面并没有太大差距。
2023年以来,AI产业,特别是大型语言模型(LLM)领域,成为新一轮科技革命的中心。但各种模型你追我赶,你方唱罢我登场。用户转换成本为零,哪家好用、哪家免费就用哪家。
OpenAI开发了ChatGPT模型,提高了知识工作者的效率,但盈利困难。OpenAI2024年预计亏损50亿美元,收入37亿美元,累计到2028年预计亏损440亿美元。模型开发的高成本和同质化竞争的压力,导致AI公司很难盈利。毫无疑问,AI将是革命性的产业,但能获取价值者,目前看寥寥无几。
创造巨大社会价值,但公司难以获得利润的行业比比皆是。如光伏产业,清洁能源对地球和人类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但即使最头部的公司也因为价格战陷入亏损境地。互联网刚兴起时,人人都知道这是一场颠覆性的革命,但2000年左右泡沫破灭,最终能生存下来并获价值的只是极少数。
这对我们的投资有什么启示呢?
创造价值是获取价值的前提条件。如果一家公司的产品没有满足人的需求,不创造价值,那么当然没有投资价值。但一项新技术和新事物具有革命性,或者创造了很大价值,也不代表它能获取价值。
我们在《静逸投资2023年度致投资人的信》中,用专门的篇幅讨论了“科技革命的星辰大海”:包括人工智能、自动驾驶、人形机器人、清洁能源、合成生物学、太空探索、虚拟现实等等。“第四次科技革命”的展开,的确让人兴奋和乐观。但落地到具体的投资,就需要更仔细的分析。否则,就容易被很多新名词新概念所蛊惑。
垄断和差异化明显的公司,往往能获取更大的价值份额,是投资的最佳舒适区。茅台在高端白酒领域有垄断地位,获得了白酒行业的大部分利润。苹果垄断了ios生态系统,获得了智能手机行业多数利润。泡泡玛特开创并垄断了潮玩IP这个行业,获得了高利润。谷歌垄断了搜索这种信息组织方式,Facebook垄断了全球范围社交网络,腾讯垄断了中国的社交网络。
同质化竞争的格局可能随着时间的推移,变得格局清晰。例如,19世纪美国铁路建设大爆发,但最终泡沫破灭,数百家公司破产。随着百年的竞争,美国铁路格局变成寡头垄断。2009年,伯克希尔以344亿美元全资收购伯灵顿北方圣太菲铁路(BNSF),这是巴菲特职业生涯规模最大的交易之一,标志着其对铁路行业长期价值的重估。
通过产业链纵向分析,找到行业整体上下游中能获取价值的公司。汽车行业是烂生意,无论是燃油车还是电动车,总体上还是同质化竞争,而且面临技术变革的不确定性。但产业链上少数零部件公司,却过得很滋润。例如,福耀玻璃有垄断性地位和高毛利,在新能源转型中,不仅没有被冲击,反而因为新能源车玻璃使用面积更大、附加值更高,获得了很好的增长和利润。
全世界大型科技公司处于对人工智能时代落后的恐惧,不计成本大力投入数据中心卷AI,获益最大的反而是卖铲子的英伟达,GPU成为硬通货,一度成为全球市值最大公司。所以,横向分析找不到好公司,可以运用纵向分析。因为汽车、AI等都是规模很大产业,谁在整个产业链中有话语权,就能获得整个产业链最大价值。有一些优秀公司,为了在整个产业链中占据有利和安全的地位,会进行垂直整合,将关键环节、高价值环节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而将非关键环节、高度竞争环节外包出去。
看懂很多公司的商业模式的本质,表面上的烂行业可能也有很好的公司。这意味着我们不要用“行业”的概念约束自己的思考。零售行业总体上是烂生意,但不妨碍Costco成为优秀公司,因为它本质上和其他零售公司截然不同,它某种程度上是为会员提供商品采购管家式服务的服务型公司,净利润等于会员费。亚马逊也不是一家简单的在线零售公司,而是从零售业务中衍生出来的高科技公司,它开创的云计算成为价值中很大一部分。特斯拉也不能简单理解为一家普通的电动车公司,它本质上是一家真实物理世界的AI公司,这一点和所有车企都截然不同。
所以,投资那些既能大幅“创造价值”,又能大比例“获取价值”的优质公司,是运用投资第一原理的关键。那么究竟什么是“价值”?对“价值”的理解也是一件非常有学问的事情,我们留待后续的文章来分析。
摘自静逸投资
上一篇 | 下一篇 |
---|---|
贝莱德的选择题 | 没有上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