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News
联系我们
 

电 话:86-755-82910368

传 真:86-755-82910673

邮 箱:sail-group@sail-group.com.cn

邮 编:518001

这是标准的反危机模式,但这次但愿我们不一样

时间:18-10-23 来源:金羊毛工作坊

这是标准的反危机模式,但这次但愿我们不一样

导读:市场也可以理解成,当下的经济金融形势难言乐观:某种意义上与2015年7/8月份股灾市场崩溃时相比,面临的经济金融形势更严峻,情形更复杂。从表象上看,上回只是杠杆牛市崩盘叠加811汇改股汇双杀共振,冲击能够控制在金融体系内部;而这回则是内忧外患,金融、实体双杀,从4-5月份的债市违约,到6-7月份汇率贬值引发股债汇动荡,到7-8月份PTP跑路潮,再到10月份股市又一轮下跌下的股票质押爆仓危机,金融和实体之间负反馈/负循环效应越发明显。

简单概括,改革,只有真正的改革才是稳定市场预期的压舱石,而不是放水、国家队子弹。在短期稳定市场预期、平抑市场非理性波动与中长期结构转型、去杠杆防范化解金融风险之间,政策制定者必须寻求平衡。

十年来,每一次政策的初心总是正确而又看似坚定,最后却走上了政策相反的结果;又或者一次次良好的改革愿景,却遭遇粗暴的政策执行最后南辕北辙,甚至引发既得利益集团的更大规模反弹;而最糟糕的是,一旦遭遇意料外的因素冲击,尤其是外部冲击时,回潮的势力和惯性尤其大,最后自乱阵脚,中道崩组……

中国进入反危机状态

“现在是一个行动胜过一打纲领的关键时刻。”“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

十天前,当领导谈到这句话时,没有人真正领会到这意味着什么,今天中国罕见高规格的救市行动中,领导又一次讲到了这句话。

10月19日,当受股票质押爆仓危机侵扰的A股连续出现非理性暴跌时,领导出手了,其势头之雷霆万钧,以至于市场立马以暴涨予以回应。一天之内,四位领导,从分管金融的vice premier刘鹤到身兼金融委副主任(兼办公室主任)人民银行行长易纲,再到银保监会主席郭树清、证监会主席刘士余,连续发声,且发声对象直接指向股票市场,强烈维稳,其规格之高、喊话之密集、方式之简单直接,都史所罕见。

四位领导,同时都是国务院金稳委的核心成员。

一句话概括金融监管最高层说了啥

刘鹤:股市的调整和出清,正为股市长期健康发展创造出好的投资机会。

易纲:近期股市波动主要受投资者预期和情绪影响。当前股市估值已处于历史较低水平。

郭树清:加大保险资金财务性和战略性投资优质上市公司力度,允许保险资金设立专项产品参与化解上市公司股票质押流动性风险,不纳入权益投资比例监管。

刘士余:证监会始终坚持以改革开放创新为主线来稳定和提振市场信心。近期推进的主要措施包括六大方面。

要知道即便在杠杆牛市崩塌的2015年股灾时分,时任分管副总理马凯也没有出来直接向市场喊话。同时,传统上把股票市场涨跌理解成证监会主席分内之事,因此历次股票市场波动,鲜有人民银行行长直接出来喊话的。然而,今年以来,易纲行长已经多次对股市进行喊话。市场和决策层都明白,大家不要把股市稳定的责任让证监会主席独自承担的。其实易纲的责任更大,他是金融委副主任兼办公室主任。所以,他对股市的看法和表述也更直接。

上一波一次是6月中下旬和7月初。受中美贸易冲突升级冲击,6月19日上证综指大跌3.78%,易纲出面“喊话”——

 

 

 

 

 

 

 

 

 

 

 

 

 

 

7月5日,中国人民银行党委书记、中国银保监会主席郭树清接受了《金融时报》记者的采访,就当前经济金融界关心的几个热点问题回答了记者的提问。主题针对中美贸易战。

 

 

 

 

 

 

 

 

 

 

 

所以说,行长出来喊话股市本已很少见了,vice premier出来喊话股市,简直就是历史头一次。您可以将此理解成新常态、新的预期维稳方式,在7月31日政治局会议将稳定市场预期纳入“六稳”之后,政策制定者与市场的沟通就越来越频繁,力度和规格呈现出了不断提升的态势。

最近的一波预期维稳,从10月份第一天就奏响。最早可追溯至10月7日国庆长假最后一日,央行降准100BP和财政部长刘昆喊话减税1.3万亿。

一周后,即10月12日左右,易纲在印尼参加G20会议时候,公开谈及中国在为最坏的情况做好准备。而同时,证监会主席刘士余也罕见地与股民进行了一场开诚布公的座谈,留下了“春天已经不远了”的市场隔空对话。

市场也可以理解成,当下的经济金融形势难言乐观:某种意义上与2015年7/8月份股灾市场崩溃时相比,面临的经济金融形势更严峻,情形更复杂。从表象上看,上回只是杠杆牛市崩盘叠加811汇改股汇双杀共振,冲击能够控制在金融体系内部;而这回则是内忧外患,金融、实体双杀,从4-5月份的债市违约,到6-7月份汇率贬值引发股债汇动荡,到7-8月份PTP跑路潮,再到10月份股市又一轮下跌下的股票质押爆仓危机,金融和实体之间负反馈/负循环效应越发明显。

以股票质押为例,中国A股市场上几乎无股不质押,A股市场3554只个股中,有3533只股票存在股票质押的情况,没有质押的只有22只。A股上市公司控股股东累计质押股票数量占持股比例超过90%的,有485只股票,其中117只个股的控股股东累计质押所持股份数量占持股比例达到100%。

先不要问在过去几年疯狂的加杠杆行为中,中国上市公司是如何走上这条无股不押的不归路的。眼下不断下跌的股价却使得曾经垒砌起来的杠杆脆弱如累卵,股价下跌——大股东股票质押触及平仓/警戒线,补充抵押品——流动性危机(资管新规下,融资渠道/加杠杆渠道或收紧或消失)——爆仓——股价再下跌……在这个链条中,每一次爆仓相当于断贷,民营企业信用市场发生的情形在股票市场得到了相同逻辑的演绎。这也就是为什么信用债研究员/交易员也同样焦心标的公司的股票质押情况。

股票质押平仓风险是否已经产生了系统性危机?这从这些被质押公司中有多少已经破净,有多少跌幅已经超过50%就已可以得出结论。因此,近期,深圳、北京、杭州地方政府的救助行动不会是自发的孤立事件。

因此,在外部中美贸易冲突阴霾不散的大背景下,这种金融与实体经济之间的负反馈/负循环效应才是最可怕的。信用违约、流动性危机、资产价格下跌,不再是零散点状的孤立事件,正在演化成由点及面相互传染的“金融危机状态”。

从这两天的新闻看,从地方国资抄底,再到地方政府救市,再到工商银行宇宙第一大行的100多家总对总“债转股”计划,这是标准危机救助计划,其方式方法我们都可以从保尔森、盖特纳反思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救助方案中找到标准答案。

种种迹象表明,这是一场提前启动的预防危机行动,你也可以说,中国已经全面启动危机应对模式。今天四位领导的讲话兼顾提振股市和实体(民营经济),此中真意便在这里。年初制定的三大攻坚战的第一大任务就是防范风险,而金融不稳就可能导致系统性风险。

不一样的行动 不一样的救市

如此高规格的预期引导,对于脆弱的市场而言,是一剂强心剂,强化了2500点就是政策铁底的市场预期;但救市的手段却与以往不再一样,2015年股灾中你看到过熟悉配方不见了:诸如央行提供“无限流动性支持”、国家队万亿子弹冲入场中、财政部国资委积极表态、国资大股东承诺增持不减持、下调印花税、一夜十三道金牌……

“套路”换成了——

最近以来,人民银行、银保监会、证监会以及其他相关部门都在研究出台新的改革措施,有了一些新的制度安排和政策工具。今天上午,这些政策已经陆续宣布,至少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在稳定市场方面,允许银行理财子公司对资本市场进行投资,要求金融机构科学合理做好股权质押融资业务风险管理,鼓励地方政府管理的基金、私募股权基金帮助有发展前景的公司纾解股权质押困难。

二是在市场基本制度改革方面,制定《证券期货经营机构私募资产管理业务管理办法》,完善上市公司股份回购制度,深化并购重组市场化改革,推进新三板制度改革,加大对科技创新企业上市的支持力度等。

三是在鼓励市场长期资金来源方面,加大保险资金财务性和战略性投资优质上市公司力度,壮大机构投资者力量,巩固市场长期投资的基础。

四是在促进国企改革和民企发展方面,加快推出一系列新举措,包括推动国有企业在资本市场进行混合所有制改革,支持行业龙头民营企业进行产业兼并重组,推出民营企业债券融资支持计划以及股权融资支持计划等。

五是在扩大开放方面,继续全方位扩大开放,加快银行、证券、保险等领域的开放。

简单概括,改革,只有真正的改革才是稳定市场预期的压舱石,而不是放水、国家队子弹。在短期稳定市场预期、平抑市场非理性波动与中长期结构转型、去杠杆防范化解金融风险之间,政策制定者必须寻求平衡。

自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之后,中国宏观政策走上了“刺激、扩张、下行、再刺激、再扩张”的螺旋式债务/杠杆高扩张之路,决策者早就看到了其中的风险,然而每次试图纠偏时,又总是半途而废,导致每一次政策回潮都变得变本加厉,“房价永远涨、杠杆不能停”的泡沫神话牢不可破,现实惩罚了每一个深信经济规律的个体,这是最大的恶。

十年来,每一次政策的初心总是正确而又看似坚定,最后却走上了政策相反的结果;又或者一次次良好的改革愿景,却遭遇粗暴的政策执行最后南辕北辙,甚至引发既得利益集团的更大规模反弹;而最糟糕的是,一旦遭遇意料外的因素冲击,尤其是外部冲击时,回潮的势力和惯性尤其大,最后自乱阵脚,中道崩组……

这才是当下最大的风险。

Spread out the cost of the debt widely enough and a crisis can be survived.--By Ray Dalio.

摘自—金羊毛工作坊

   
上一篇 下一篇
治金融若烹小鲜,不可瞎折腾A股暴涨,珍惜每一次有代价的“救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