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News
联系我们
 

电 话:86-755-82910368

传 真:86-755-82910673

邮 箱:sail-group@sail-group.com.cn

邮 编:518001

危机十周年记 | 【泓铭市场往事】

时间:18-05-14 来源:泓铭资本

危机十周年记 | 【泓铭市场往事】

虽然已经整整十年过去了,但我仍然记得他那双含满泪水的眼睛。

他的名字叫Michael, 而且我居然一改常态地能记住他的姓是Meyor。Michael是个很活泼开朗的家伙,高大健壮,平时话很多。彼时他比我大8岁(估计现在也仍然大8岁),是我在美林证券的同事。他坐在我的斜对面,一般都躲在几个显示屏的后面,但常常站起来跟我们讨论问题,或者开几句玩笑。在八楼的窗外,是纽约的哈德逊河,每天清晨,河水的颜色蓝得令人难以相信。

那是2008年3月17日,星期一的上午。当时发源于美国的次贷危机已经愈演愈烈,大有席卷全球的趋势,处于暴风中心的华尔街自然更是风雨飘摇。美林证券已经是连着几个季度大幅亏损,资产减值的规模一笔赛过一笔。当然,其他机构的日子也好不到哪去,甚至美国第四大投行贝尔斯登(Bear Sterns)已经到了破产的边缘;如果不是美联储出面作保,摩根大通同意收购贝尔斯登,那么这个周一的金融市场注定将会有一场血雨腥风。

其实惨烈的场景在上一个星期已经发生过了。3月14日星期五,市场传出贝尔斯登有流动性危机,大概率是挺不过去了。早在前一天的晚上,我们部门就已经传达了公司的决定,停止跟贝尔斯登的任何对手交易。没有任何意外,当天贝尔斯登的股价大跌,到午饭的时候已经从前一天收盘价的每股约80美元跌至35美元,不止腰斩了。

这时候我做出了一个让我后悔多年的决定,显示出我当年是多么的图样图森破:我决定买入贝尔斯登的股票。我的逻辑是这样的:第一,贝尔斯登作为举足轻重的投行之一,跟全球的金融市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如果倒闭杀伤力太大。当年对冲基金“长期资本”撑不住的时候美国政府都出面救助,那么贝尔斯登没有理由不救。第二,从各种情况来看,贝尔斯登正在经历流动性危机,但其基本面似乎还是好的,所以只要挺过来就行。目前最好的办法是被更有实力的公司收购,而收购的话一般都会有个溢价。

想清楚之后,我打开了公司授权的交易账号,看着K线图,觉得差不多了,点击买入2000股,成交价28美元,基本上是全天的最低点。收盘时接近32美元。不错,我对自己的交易能力暗自赞赏。笑容写在脸上,我整个周末都很愉悦。

果然,3月16日星期天晚上,我打开雅虎财经新闻,头条就是“摩根大通将以每股2.00美元收购贝尔斯登”。你看,我的推断完全正确吧?且慢,好像什么地方不对头,怎么是2美元?难道不是200美元吗?这个小数点一定放错位置了吧!这些记者的数学能力实在是差,怎么能犯这样的错误?我摇摇头,刷新了一下网页,小数点还是错的。别慌,稳住,重启电脑再看看,也许这段时间内这个错误就被纠正过来了?

当然,真实情况是并没有我期盼中的200美元。一笔交易,买入后马上就亏损93%,这感觉很难用语言形容。但我当晚还是挣扎着睡了几个小时,然后爬起来去上班。

到了公司坐下来,看见Michael侧身坐在桌前,用手撑着脑袋,盯着电脑屏幕,眼中似乎全都是泪水。我这才想起来,Michael曾经在贝尔斯登做过12年的交易员,根据华尔街上的惯例,他的年终奖的大部分都放在了公司的股票里(有限售期),一度超过6000万美元。前一年的夏天,贝尔斯登股票价格曾摸高到220美元,但后来就一路下滑。在年初股价跌到90美元附近的时候,Michael和太太商量了一下,又拿出积蓄来补了一部分股票。而这个周末过后,他和太太半生的努力基本上算是打了水漂。我又想起来,去年底同事聚会的时候,见过他的家人,他们的第二个孩子还在襁褓之中。

和他相比,我的那点损失根本算不了什么,所以心中的刺痛一下子似乎就减轻了很多。我看过一点心理学的东西,这种感受好像是高等灵长类动物所独有的。

几个月后,我离开公司离开美国之前,与要好的同事去酒吧小喝了一顿。出来后,Michael低下身给了我一个熊抱,然后说,那么我们就这么道别了?我说,你们多保重。后来,我偶尔在彭博上跟他聊过几次;再后来,和大部分的朋友一样,一旦分别后就后会无期了。

因此我对金融危机以及引发的股灾非常感兴趣,这倒不全是因为我在2008年危机中损失巨大的缘故。那一次,我的投资组合亏损了75%,而且正如你所料,我基本上是割肉割在了地板上。当然,和其他很多人的损失相比,我念叨自己的那点损失简直就是无病呻吟。

我一直觉得,在一次大熊市中学的到东西,比如风控、仓位控制和情绪控制,恐怕要超过五次牛市的总和,虽然这么说夸张了一些。

学术界对于金融危机也有着异乎寻常的兴趣,原因是经济中的实例无法在实验室中研究,因此各种价格扭曲下的金融危机提供了极好的研究机会。关于2008年金融风暴的各种研究和出版物用汗牛充栋来形容并不过分,而且这次危机的前因后果都已经早就为世人所熟知了。在此之外,我还曾阅读了大量关于其他数次金融危机的书籍和报告,这其中最有趣的也同时更有实际意义的包括1929年全球的经济大萧条,1970年代美国的滞涨,1987年秋天的全球股灾,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以及2009年后的欧债危机。

每次危机的成因和造成的后果都有所不同,但诚如海明威所言,历史不会简单重复,但会踩着相同的韵脚。那么我的体会是什么?历次危机的缘由,是大约一半天灾,一半人祸。所谓天灾,是指在实体经济领域,在某些行业,或者在资产价格方面积累的泡沫。所谓人祸,是指政府、监管层、市场参与者(机构和个人)对于事件的不当处理。

比如,2008年的次贷危机“天灾”的成分就比较多。美国的房地产市场多年连续上涨,在全球宽松货币政策和流动性的助推下,终于形成了巨大的泡沫。这其中虽然有政府和其他金融机构作为“帮凶”,但那都不是主因。

而相反,1987年的股灾,则是“人祸”占主导地位。1980年代初里根就任美国总统之后,吸取了前20年的经验教训,在新古典经济学思想的指导下,开始做“供给侧改革”。在金融领域,里根政府强调放松监管,采取不干预或者少干预的态度,凯撒的归凯撒,上帝的也归了凯撒。我们现在所熟知的各种金融衍生品,就是在那个时候诞生并壮大的,比如股指期货、股指期权、国债期货、外汇期货和利率互换等。同时随着经济的强劲增长(归功于里根和沃克尔),美股经历了一波牛市,交易量屡创新高,一改前十年的颓势。在这个过程中,对于如何有效监管衍生品交易,甚至由谁去监管,SEC与CFTC和各个交易所始终无法达成一致,其结果就是没有监管,于是从1985年后投机盛行,尤其是指数套利和“投资组合保险”这样的策略倍受欢迎,直到投机的规模超出了市场可以容纳的程度,导致股市和期货市场在短期内崩盘。

宏观上波澜壮阔,微观上对于经历者的冲击丝毫不弱。1929年那次大萧条,造成了超过四分之一的美国人口失业,大量难民涌向大城市,比如华盛顿,在那里和军警发生冲突。在德国,直接导致纳粹上台掌权。在亚洲,据研究日本侵华跟经济大萧条也有关系。这些事情都已久远。近的来说,2008年9月雷曼兄弟倒闭之后,我在美林的前同事电话我说,公司被美国银行收购了,但可能要裁员60%,他实在不知道该怎么办。一位朋友的先生,纵然有两个硕士学位,在2008年失去交易员的工作后,三年都无法找到工作,最终导致婚姻破裂。2015年A股股灾,我们身边受到严重影响的朋友不在少数。同样是2008年9月,不管是A股,还是美股或者港股或者欧洲股市,几乎每天都在持续暴跌,甚至连货币基金都出了问题。因为是从业人员,我的悲观情绪特别强烈,半夜无法入睡,在阳台上抽烟,总有种世界末日来临的感觉。但早上醒来,走在北京的大街上,看着往来的行人熙熙攘攘、喜笑颜开,我不禁想,他们知道发生了什么吗?我们担忧的事情有任何意义吗?

如果仔细研究人类历史上的经验教训,包括经济和市场领域的危机,以及对于自我的反省,就会得出一个结论,人真的可以在不同时间踏入同一条河流。人类社会滚滚向前,但人性不变,因此我们会一再犯错误,一再遗忘经验教训。

就比如我,已经基本上忘记了十年前的种种兴奋、好奇、沮丧、恐惧和悲伤,但Michael那淡蓝色的眼睛却还总是在我面前闪现。

摘自—泓铭资本

   
上一篇 下一篇
上市几个月市竟值跌去1400亿 众安等如此暴跌有...读哈耶克:商业是最大的公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