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News
联系我们
 

电 话:86-755-82910368

传 真:86-755-82910673

邮 箱:sail-group@sail-group.com.cn

邮 编:518001

PMI数据不能确凿经济会“二次控底”

时间:10-08-03 来源:世纪海翔

PMI数据不能确凿经济会“二次控底”

假如重新进行经济刺激,条件不会比2008年更好

近日出台的7月份官方采购经理指数(PMI)为51.2,虽依然保持在50的分界线之上,但市场认为PMI的数月连续下跌显示经济正在放缓。

PMI主要是由新订单、产出、就业人数、供货时间和采购库存等项目构成,而7月份的PMI下降主要是因为订单促成的,就业人数甚至还是增长的。订单主要是有春季和秋季(包含海外的圣诞订单)两个部分组成,所以从周期上看,一般4月份的PMI是一个峰值,随后就会自然下降,而在9月份又会处于另外一个峰值,所以最近几个月PMI下降是符合这种周期形态的。况且,就业是增长的,这其实反驳了PMI带来的浓厚悲观性,一般企业在经济反弹时并不立即增加员工,而是确认恢复形势稳固后才增加人手,就业具有滞后性,所以就业指标的增长反映了企业是确认恢复态势的。所以,7月份PMI不能确凿经济必然会“探底”。

而继相关部门发出“防止政策叠加的负面效应”言论之后,市场认为这意味着一旦经济放缓成立,往往会有刺激政策加码。假设重新进行经济刺激,那么会有什么状况发生?第一,如果再刺激,条件不会比2008年更好,2008年中国有大量的财政盈余,并且货币存量规模不像现在这么大。而现在,虽然债务风险较低,但政府已经有万亿以上的赤字。经历了2009年的天量信贷潮之后,通胀重新“燃起”,劳动力市场价格飙升,地方融资平台的潜在坏账很大,所以宽松的货币政策比任何时候都可能推高通胀。第二,“政策叠加对经济的负面效应”也许存在,但“叠加为严重通胀”的效应更是存在。简单举个例子,现在监管部门对银行系统未来出现的坏账进行监管,提高它们的拨备,同时也导致它们可贷资金的缺乏,然后又让银行系统上市融资,大量融资非常显著地造成资金供应不足,于是政府就放松货币,造成通胀压力的上升。最后发现,规避风险提高坏账拨备的最终是以“通胀”为代价的,而通胀的最可怕风险是社会风险。

中国通胀机制一种“产能过剩下的通胀发生学”,这是一种结构强化的通胀机制。一些工业品、电子品、房地产是严重过剩,但农产品却越来越稀缺。这个机制是这样的:一个社会的投资能力依靠的是真实储蓄(可贷资金),而真实储蓄是有限的、稀缺的。就像10块钱的储蓄匹配10块钱的投资,如果银行体系原本5块储蓄贷给上游的央企(钢铁、石化、基建等)、5块储蓄贷给下游民企(例如农业、轻工等下游产业)。由于害怕世界金融危机,政府出台了经济刺激方案,但由于可贷资源已经分配出去,政府又印刷了5块货币用于铁公基,这5块没有真实储蓄“担保”,15块的投资需求对应10元的真实储蓄,其实上游获得了6.66元可贷资源,而下游则变成了3.33元。下游于是供应萎缩,供应萎缩产生了涨价效应,推动CPI的上升,但流行解读都会将农产品涨价一归因于天气、二归因于炒作。于是,当政府开始尝试控制上游产生的投资过热(房地产新政)和压制通胀时,因为缺乏经济产业间循环和配合,上游的扩张无法维系,PMI开始下降,预计接着PPI也会下降,但真实的CPI继续上升,但PPI却不张扬。“产能过剩下的通胀”将会变成一个总的埋单方,它一直存在但却被有意忽略。

摘自—21世纪经济报道

   
上一篇 下一篇
铁道部1.3万亿元负债解构8.5代线混战:乘法效应还是雪崩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