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News
联系我们
 

电 话:86-755-82910368

传 真:86-755-82910673

邮 箱:sail-group@sail-group.com.cn

邮 编:518001

央行并不缺乏流动性

时间:08-09-09 来源:世纪海翔

央行并不缺乏流动性

而是缺乏疏导流动性的传导机制

日前有境外媒体报道称,由于中国央行在过去七年间大量买入美国资产,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升值导致上述投资的价值不断缩水,因此,中国央行已经与财政部就该行的增资方案展开协商。在笔者看来,就央行的货币制度特点和中国央行的调控机制等方面分析,当前注资央行毫无必要,实属画蛇添足。

从世界范围看,中央银行的产生和中央银行制度的形成有以下两种:一是由信誉好、实力强的大银行逐步发展演变而成,政府根据客观需要,不断赋予这些银行某些特权,从而使其逐步具有了中央银行的某些性质并最终发展成为中央银行;二是由政府出面直接组建中央银行。除个别例外,各国中央银行大部分属于第一种,

成立于1694年的英格兰银行就是这样,被普遍认为是最早全面发挥中央银行职能的银行,不过,即使它在一开始就与政府有着密切的联系,但在本质上依然是一家私人银行,并且是按股份的方式组建的。作为商业银行,即使是从事为政府筹资、接受政府存款和向政府提供贷款等国家性质的业务,也必须将图利放在首位。由于在中央银行发展的初期阶段,政府业务多以兼营的形式操作,主要还是面对大众的存贷款业务,所以对其进行资本金方面的约束与要求则是必不可少,出于对破产倒闭引起挤兑风险的防范,国家考虑为其注资也在情理之中。

一战到二战结束的30年间,新成立的中央银行绝大部分是由政府直接组建,这一阶段设立的中央银行直接具备了比较全面的现代中央银行特征。作为由国家赋予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的特殊权利,并对国民经济进行宏观调控和管理监督的特殊金融机构,中央银行承担着发行的银行、政府的银行和银行的银行三大职能,可以看到,其中商业化的成份越来越少,而政府的、国家的性质成为主导,安全性也随之增强。

1984年中国人民银行专门行使中央银行职能到现在,已由管家婆成为金融活动的调控者和管理者。中国人民银行作为货币政策的制定者和执行者,通过采取适时适度的政策工具来改变货币供应和信用流向,进而实现调控目的。在引导整个经济体健康发展的过程中,中国央行始终代表着国家形象和主权信用,其发行的央票利率亦被认同为无风险利率,可见,对于市场而言,中国人民银行就是国家信用的代言人,即使盘点人民银行资产负债业务后没有盈余可供结转,但作为调控主体远远重于盈利机构的现代中央银行,市场无需唏嘘一片,人民银行破产倒闭的可能性几乎可排除。因此,出于这种担忧而认为国家需向央行注资的考虑实属多此一举。

再者,前一阶段央行不断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使得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的存款大幅上涨,负债总量的增多使资产运用额度(如向商业银行提供再贷款、再贴现等)也会随之提高,由外汇占款居高不下而带来的货币供应量增长趋势不减,再加上当前由于受到资本市场低迷影响,存款开始大量回流商业银行,因此银行流动性并未呈现紧俏局面。如果在此时向央行注资,或许通过货币乘数效应将继续扩大市场流动性,使刚刚有所回的通胀率再次抬头。同时,在无法有效督导资金流向的环境下,增量资金或许并不能如政策所愿投向该投之处,反而会继续向某些低风险、高收益领域聚集。目前市场并不是真正缺乏流动性,而是缺乏疏导流动性的传导机制,如何建立合理健康的指向标,使资金向需要的地方主动流入,达到高效配置,才是迫在眉睫之事。

摘自—21世纪经济报道

   
上一篇 下一篇
更大的央企还是更强的中国?美国接管两房的危与机